
10月30日,“为什么孩子无法摆脱手机” 上了头条热榜。其实这个话题我有很大的话语权,虽然我自己没有孩子,但是这两年我的外甥女每逢假期都会来我家呆上一个多月。在对她这一个多月的观察中,我很同意热榜上的观点。
现在的孩子对手机成瘾得极其厉害,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时间都盯着手机。盯着手机干嘛?刷短视频、打游戏。甚至更严重,连正常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拿来玩手机。我记得有一个老师说过,手机不只是一个工具,已经成为了人身体的一个新的器官。这位老师说的可以说是一点都没错。
而且更严重的是,小孩玩手机的时候,边玩还边骂脏话。这一点不仅是男生,也包括女生。我那个外甥女经常晚上等爷爷奶奶睡着了在客厅边玩游戏边骂脏话,我深夜办公时经常会听到。

脏话和游戏是独立的,还是一定程度上是被游戏影响的?我觉得是后者,试问你在看书的时候会骂脏话吗?除了你看的是《脏话文化史》。为什么我会这么觉得?第一是因为游戏的氛围,在群体游戏中,大家都习惯于骂脏话,人不要高估自己的自由,我们是非常容易被环境影响的。第二是因为游戏会激起人强烈的情绪,不管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玩游戏的人都会用脏话去发泄。而且游戏过程中大家都是匿名的,说脏话不需要面对任何压力。这一点不仅存在于游戏中,任何匿名的网络行为都有。
孩子为什么会沉迷于手机呢?我们可以结合多学科进行思考。
从经济学上,当然是因为手机在和其他工具比如书籍、运动等的竞争中获胜了。我觉得本质上是因为手机迎合了人的本能欲望,会让人轻易分泌内啡肽,产生快感。而运动、书籍的快感不是即时的,甚至伴随着痛苦,你想从中获得快感必须要先克服人性的本能弱点。小孩读了这么多年教科书,教科书本身是枯燥的,很多孩子看到书就头疼。特别是对于成绩不好的孩子,读书带来的是挫败感,更是会让他们排斥。至于运动,运动刚开始都是痛苦的,我们中国的学校教育从来没有重视运动,体育老师经常被迫生病。运动本身就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快乐来自于后面分泌的内啡肽。而短视频、游戏的快乐是即时的,几乎没有丝毫痛苦可言。
真的不要小看短视频、游戏,他们最专业的就是俘获人的注意力,背后的设计人员真的是把人性的弱点研究的透透的,稍不注意只有被拿捏的份。书籍、运动是为了让你成长、健康,在获取注意力这一块并不专业,你让它们怎么跟手机去比较,完全只有被碾压的份。
我是从来不打游戏的,我分析了下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打游戏的习惯,游戏只会给我带来负罪感,打游戏的过程我根本不会享受。简单来说,打游戏的成本完全高于收益,所以我不会成瘾,连碰都不会碰。刷短视频也一样。
为什么相对小孩,大人没那么容易沉迷于手机?先问是不是,很多大人也是沉迷的。但是大部分大人因为比小孩更加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的。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大人是需要为生存负责的。大人的大部分精力都要放在生存上,因为生存的反馈也是即时的,可以说生存从手机抢走了注意力,或者说生存在和手机的竞争中获胜了。不这样,大人会面临周围太多眼光等的压力以及丧失生命的危险。而小孩还在大人的保护下,没有直接面临生存问题。等到他们进入社会,需要自己谋生,对手机的沉迷会降低。

那如何让小孩尽量摆脱手机的负面影响呢?前不久,教育部才规定不允许手机带进课堂,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除此之外,我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城里的孩子身边有父母监督还好,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除了靠自己的自制力,很多时候只能在手机中沉沦。国家已经在研究相关举措,希望能有效果。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