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突然对欧盟挥出15%的关税大棒,为何不到24小时,欧盟就主动向中国释放合作信号?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藏着欧盟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无奈抉择。
美国总统特朗普
当地时间9月24日,美国特朗普政府正式敲定对欧盟输美商品的关税方案,15%的关税覆盖汽车及零部件、航空器组件、非专利药原料等关键品类,而钢铁和铝制品50%的高关税仍未松动。
就在这份公告发布后的24小时内,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纽约联大会议召开期间,发布了一份声明。
在这份声明中,她一改此前对华“强硬姿态”,明确表态愿与中国在气候、生物多样性等领域深化合作,甚至还“赞赏中国本着相互理解的精神与欧洲沟通”。
这种态度转变看似突兀,实则是美国关税压力下的必然结果。
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早已让欧盟产业不堪重负。
作为欧盟经济支柱的汽车产业首当其冲,仅美国市场的关税成本,就让德国三大车企(宝马、奔驰和大众)今年的现金流锐减100亿美元。
更棘手的是,美国要求欧盟增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采购7500亿美元能源产品的协议条款,被欧盟内部官员坦承 “不具备兑现能力”。
这种不对等的贸易条件让欧盟陷入两难 —— 要么接受经济损失,要么承担与美国决裂的政治风险。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的贸易施压,呈现常态化趋势。
德国车企生产的大众汽车
从2025年3月对钢铝加征25%关税,到4月宣布20%的 “对等关税”,再到7月一度威胁将关税提升至30%,美国的极限施压让欧盟的反制措施屡屡失效。
尽管欧盟曾计划对价值近100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实施30%的报复性关税,但最终因内部意见分歧被迫暂停反制措施。
法国总统马克龙曾公开批评美欧协议 “不平衡”,但在特朗普政府 “要么接受要么加税” 的威胁下,欧盟最终还是妥协接受了15%的关税方案,冯德莱恩甚至将其称为 “能够达成的最佳结果”。
在对美谈判陷入被动的同时,欧盟不得不寻找新的贸易出路,而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愈发凸显。
中欧商业贸易谈判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和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玩家,与欧盟存在天然的合作空间。
此前中欧已就电动汽车争端重启磋商,欧盟同意重新考虑 “价格承诺方案” 以取代反补贴税,这一搁置已久的谈判进展,正是欧盟释放对华合作的明确信号。
可以说,中国在贸易合作中展现的可靠性,与美国的单边施压形成鲜明对比,这让欧盟意识到多元化贸易伙伴的重要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欧盟对华态度的转变,更多是基于现实利益的精准计算。
比如在气候领域,中国的 “双碳” 目标与欧盟的绿色新政高度契合,双方在新能源技术研发、碳交易市场对接等方面的合作已初见成效。
中欧关系
而在经济层面,中国连续14年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2024年中欧贸易额突破7800亿美元,即使在全球贸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仍实现0.4%的增长。
相比之下,美欧贸易协议中欧盟承诺的 “取消所有工业品关税”,将使欧洲制造业面临美国产品的冲击,而中国市场的稳定性恰好能对冲这种风险。
一边是美国的施压与轻慢,一边是中国的合作与包容,这道选择题,到底应该怎么选?相信对于欧盟来说,并不难抉择。
不过,欧盟的对华 “示好”, 仍带有一些自己的小心思。
在声明中,冯德莱恩仍提到了中俄之间的特殊关系,希望中国利用“对俄影响力”,将俄罗斯拉回到谈判桌前。
俄罗斯总统普京
这种 “既合作又制衡” 的心态,折射出欧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仍想要维护自身地位的微妙立场。
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的关税大棒已打破全球贸易的原有平衡,欧盟对华态度的软化,不仅是为缓解当下的经济压力,更是在为未来的贸易格局布局。
毕竟在多极化的世界中,没有任何一方愿意被绑定在单一盟友的战车上。
从3月的钢铝关税争端到9月的对华态度转变,短短半年间,欧盟在全球贸易中的姿态,完成了从 “随美起舞” 到 “对华合作” 的调整。
这背后既暴露了美国单边贸易政策对全球秩序的破坏,也印证了 “合作共赢” 仍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全球航运贸易
美国或许能通过关税暂时获得谈判优势,但长期来看,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只会倒逼其他国家加速建立新的合作网络。
而欧盟与中国的互动升温,正是这种全球贸易格局重构的生动注脚。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