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双乡七月七絮语·系列(二):烟火里的乡韵,南北各有温柔
图1:红糖火烧
凡是老招远人,提起南乡与北乡的说法,总带着几分熟稔的亲切。那是刻在生活里的印记,藏在节气的习俗中,一代代流转成了家乡独有的味道。
如今农历七月初五已至,暑气里渐添了几分七夕的盼头,咱们便接着唠唠,招远南乡与北乡过七月七的那些不同习俗,在家长里短的絮叨中,再品品这份独属于招远的烟火温情。
说起北乡的七夕准备,总绕不开我那位老同事——玲珑镇的孙大姐。
和孙大姐相处这些年,她总爱用带着调侃的诙谐语气跟我唠:“你们南乡人啊,是真馋这口七夕的吃食,刚到初六就忙着烙巧饼、蒸火烧,比我们北乡人还急着盼节哩!”
图2:搭把手
话里带着笑,可谁都听得出,那不是真的打趣,是藏着对生活的热爱。
孙大姐本就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她的娘家在邻近的东于家村,每年一到七月初五,她家的厨房里就飘起了面香。
不过她这忙忙碌碌,可不是为了自家解馋,而是惦记着娘家那位年迈的母亲。
老人家年纪大了,手脚不便,连日常做饭都成了难事,孙大姐记挂着母亲的牙口,早早便开始准备七夕的吃食。
图3:忙忙碌碌
家里的两个孩子早已成年,不用再像别家那样,特意烙些小巧精致的巧饼哄孩子,孙大姐便把心思都放在了老母亲的饭食上。
老人家牙口不好,硬邦邦、有筋道的巧饼根本嚼不动,她便琢磨着烙些喧软的火烧。
发面时总要多打几个鸡蛋,再拌上一勺花生油,这样揉出来的面既鲜软又能保持蓬松,哪怕放几天被风吹着,咬起来依旧是软软的,老人家吃着不费劲儿。
馅料也专挑母亲喜欢的红糖,每次都从红糖罐里舀出满满当当的糖,仔细地塞在火烧里,甜到心里的滋味,是女儿对母亲贴心的牵挂。
图4:半成品
还记得有回撞见孙大姐忙活,她侄媳妇儿刚好路过,进门瞧见婶婆婆在厨房里忙得团团转,立马洗干净手凑过来搭把手:“婶儿,我来帮您揉面,您歇会儿!”
两人一边干活一边唠着家常,面香混着笑声飘出老远。#晒图笔记大赛#
农家人的热情与淳朴,从不是挂在嘴边的客套,而是这样在小事里自然流露。
你有忙,我搭手,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主动的帮忙,都让人心里暖暖的,这大概就是家乡动人的温度。
图5:醒发
看着孙大姐提前给母亲送火烧,我起初以为北乡过七月七本就是在初七,她不过是心疼母亲,才特意提前准备。
直到后来在北城商厦打工,跟部组里的于大姐唠起这件事,才知道自己闹了个小误会——原来北乡不同地方的习俗,也藏着不一样的讲究。
于大姐是辛庄于家村人,她一听我说起南乡初六忙活,便笑着摇头:“我们辛庄、蚕庄一带,比你们南乡还早呢,初三、初四就开始烙巧饼了!”
这话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好奇,忙追问她为啥这么早。#我在头条晒家乡#
图6:小动物图案
于大姐慢条斯理地解释,原来他们烙的巧饼,用的是农村的大柴锅,火候得细细把握,烙起来本就慢,再加上要准备的量不少,巧手的主妇们便早早动手,初三、初四先烙出原味的巧饼,免得临到节跟前手忙脚乱。
听她这么说,我忍不住想起南乡烙巧饼的小窍门。
每到七夕前,母亲总会去门口的小菜园里,摘几朵丝瓜花、南瓜花或是方瓜花。
图7:原味巧饼
摘的时候也格外小心,专挑藤蔓上开花多的摘,生怕影响了后续结瓜。
把这些新鲜的花朵揉进面粉里,原本雪白的面团就染成了淡淡的黄色,烙出来的巧饼带着一股清清爽爽的花香。
要是赶上百合花开,再摘两朵放进去,那香味就更绝了,刚烙好时,隔着老远都能闻到那股甜香,勾得人直咽口水。
我把这事儿说给于大姐听,她听完笑着摆手:“你们那花样是挺香,可论起品种,还是我们辛庄的巧饼多!”
图8:于大姐做的巧饼
她告诉我,辛庄的巧饼分两次烙:初三、初四烙的是原味巧饼,烙好后用棉线串成串,再配上几个粉嫩嫩的小花红,整整齐齐地挂在墙上。
专门留着给孩子们当节礼,早早备好,就盼着孩子们过节时开心;而到了七月初五,烙的巧饼就换了花样,比南乡的花面饼还要丰富,甚至还跟“打碗碗花儿”扯上了关系。
这话一出口,我心里的好奇更浓了——烙巧饼怎么会和打碗碗花儿有关?
图9:街角的花花
辛庄的巧饼到底藏着多少没听过的讲究?别急,关于辛庄巧饼的那些独特滋味,咱们留到系列三,再慢慢道来,一起揭开这份北乡七夕的别样惊喜。#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
@头条本地通@头条农友会@头条三农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