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搞易经的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好久不联系,突然给我发了一条消息,
我看标题是成功学大师樱桃园照片3.8个亿二审被判无期,不了解这件事的人,
能骗这么多钱,这个人肯定也是有两把刷子的/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
有网友说这个肯定是跟他之前做传销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有关 ,之前做销售的时候,
就有一位老前辈说的,传销里出来都是人才,不容易小看,那么这位大师到底有没有在全球流量的它的基本功能?
杨涛鸣不平凡的经历:
他本名杨武成,出生于河南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高中学历,早年经历并不顺遂。
为了快速获取财富,他从2009年前后开始,陆续注册了一系列以“吸引力”等为名的公司,
并着手为自己打造一个极具诱惑力的“人设”。他宣称自己曾经口齿不清、缺乏自信,
但后来得到“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的点拨,并遍访包括安东尼·罗宾在内的“世界级大师”
从而实现了人生逆袭。他为自己编造了辉煌的履历,声称自己25岁就成为国家级讲师,
28岁便白手起家拥有了劳斯莱斯,是“亚洲第一潜能激励大师”。然而,警方后续调查证实,
这些光环四射的头衔和经历绝大多数都是捏造的,例如他与陈安之其实从未谋面。
在这个精心编织的“大师”形象背后,是一套环环相扣的敛财手段。
他的课程通常从几百元的低价体验课开始,用以吸引和筛选目标学员。在培训现场,
他善于营造狂热的氛围,通过激昂的音乐、雷动的掌声以及老学员分享“成功案例”等环节,
让参与者情绪亢奋,削弱其判断力。他还设计了一些看似神奇的表演,
例如让学员赤脚走过烧红的炭火(称为“走火大会”),或进行所谓的“宇宙能量冥想”,
以此神话个人能力,让学员对他产生崇拜和依赖。
当学员的心理防线被攻破后,杨涛鸣及其团队便会步步紧逼,诱导他们支付更高额的费
用来升级会员等级,从几千元的年卡到高达数十万元的“钻石会员”或“首席弟子”资格不等。
他们会用话术给学员施压,比如“不升级就是放弃自己”,甚至鼓动学员通过透支信用卡、
网络贷款等方式来凑钱。许多渴望改变命运的学员,如家庭主妇、小生意人、
刚毕业的年轻人,在这种强大的心理操控下,不惜债台高筑,累计有超过400人受害,
被骗总金额高达3.8亿元人民币。
然而,谎言终究有被揭穿的一天。2023年2月,因大量学员察觉被骗后报警,宁波警方对杨涛鸣及其团队以涉嫌诈骗罪立案调查,随后杨涛鸣等30多名核心成员被刑事拘留。
经过司法程序,2025年4月,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诈骗罪判处杨涛鸣无期徒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杨涛鸣不服判决提起上诉,在2025年10月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这位曾经在台上风光无限的“
成功学大师”,最终将在铁窗之中度过余生。
杨涛鸣的案例深刻地警示我们,那些宣称能让人“快速成功”、“一夜暴富”的捷径,
背后往往隐藏着危险的陷阱。真正的成功,从来没有捷径可走。
网友爆料一定之前在传销窝里面就打下了很好的基本功 ?
网友爆料他曾在传销窝点练就“基本功”,这猜测不无道理。他本是个农村穷小子,
却靠吹牛、造假、骗钱,把自己包装成“成功学大师”,最终却因坑人无数而锒铛入狱。
他站在豪华舞台上,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从一贫如洗到功成名就的“传奇”。
台下的听众们,被他的花言巧语蛊惑,眼中满是对成功的憧憬,仿佛只要紧跟他的步伐,
就能瞬间走向人生巅峰。
他开设高价培训班,承诺学员能快速掌握成功秘诀、收获巨额财富。
无数人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砸锅卖铁地交上学费,以为抓住了命运的转折点。
可等待他们的,只有空洞的理论和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当学员们发现生活依旧
毫无起色,甚至陷入更深的困境时,才如梦初醒,而此时骗子早已卷款逃之夭夭。
这类成功学骗局的根源,可追溯到国外的安东尼·罗宾。其初衷或许是激励人们挖掘潜力、
实现价值,但在商业利益裹挟下,成功学逐渐变味。一些人将其扭曲成快速致富、
不劳而获的歪理,利用人们对成功的渴望,描绘虚幻蓝图,让人们相信无需努力就能成功。
这本质上是一种精神鸦片,反映出当下社会的浮躁心态。快节奏生活和激烈竞争,
让人们渴望快速成功,为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也暴露了社会监管的缺失,
早期对这类诈骗行为缺乏有效打击,导致受害者损失惨重。
对于个人而言,要保持清醒,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成功观。成功没有捷径,
唯有脚踏实地努力、不断学习实践。不要被虚假成功神话迷惑,学会辨别是非。
这个“成功学大师”的结局,给所有企图不劳而获的人敲响了警钟,坚守道德法律底线,
用汗水智慧追求成功,才是正道。
杨涛鸣案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骗术的得逞,更是一个被“赢者通吃”
逻辑深刻塑造的社会心态的显影。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高度密集、竞争无处不在,
财富与资源加速向金字塔顶端汇聚,使得“胜者全得、余者难分”的生存法则渗透至各行各业。
这种结构不断制造并放大着人们的“成功焦虑”——媒体日日展示着财富神话,
而普通人的辛勤付出却难以换来对等的回报,贫富现实的对比日益尖锐,
渴望改变命运与害怕被抛下的双重情绪交织,成为许多人内心难以安放的困局。
尤其在互联网、新媒体等行业,资源聚集效应更为显著,几乎呈现出“1% vs 99%”的极端分化。
少数成功者占据绝大部分的注意力与收益,而大多数参与者则在长尾中默默挣扎。
这种环境暗示着一种残酷的预设:成功是一场零和游戏,要么全赢,要么出局。
它不断拷问个体:如果不成“赢家”,是否就意味着彻底失去价值?
正是这种弥漫的焦虑感,为“成功学大师”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他们通过编造“逆袭神话”、
展示虚假的财富符号,为那些在现实中感到无力、渴望快速破局的人,
提供了一条看似清晰的“捷径”。然而,这条“捷径”的本质,是将复杂的、多维的人生成功,
简化成单一的财富积累和出人头地,并进一步将这种简化版成功包装成可批量复制的商品。
它让许多人误以为,只要遵循某种“秘籍”或膜拜某位“导师”,就能逃脱系统性困境,
一跃而至金字塔顶端。
因此,杨涛鸣们的“成功”,恰恰源于他们对这种社会性焦虑的精准利用和放大。
要真正摆脱此类骗局的循环,或许需要我们作为一个社会整体进行反思:
能否接纳更多元的成功定义,能否构建更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不同层次的努力
都能获得应有的尊严与回报,从而让“成功”回归其本应具有的、基于真实成长与贡献
的丰富内涵,而非一场被“赢者通吃”逻辑绑架的残酷竞赛。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以后再遇着这种 “拉人有提成、交钱能升级” 的培训,该当诈骗防还是当传销打咧?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