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轮谈判还没开始,特朗普吹了两个大牛,要在中国头上赢一次?

中美第三轮贸易谈判还没开始,特朗普吹了两个大牛,手握5份贸易协议的他,要在中国头上赢一次?

最近特朗普在人工智能活动上宣称中美贸易谈判进入“收尾阶段”,还说双方“接近达成交易”。这话听起来挺唬人,但实际情况可能没那么乐观。

首先,中美确实在谈。根据央视新闻的消息,双方已经定好了7月27日到30日在瑞典举行第三轮会谈。这说明谈判还在进行中,没彻底谈崩。但特朗普说的“收尾阶段”,可能更多是他的个人表态,和实际进展有差距。

从之前的谈判来看,双方虽然达成了一些框架性的共识,比如5月份在日内瓦谈完后,美国取消了91%的加征关税,中国也相应调整了反制措施。但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关税层面,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没解决。

比如美国一直盯着中国的稀土出口。之前中国收紧稀土管制,美国就慌了,因为他们很多高科技产品都离不开稀土。这次谈判里,美国肯定还会要求中国延长稀土出口的宽松政策,甚至想变成永久性的。

可中国这边也不傻,稀土是战略资源,不可能随便松口。

另外,美国还想让中国多买他们的农产品和能源。像大豆、牛肉、石油、天然气这些,美国一直希望中国扩大进口来减少贸易逆差。但中国自己的农业也需要保护,而且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是大趋势,不可能全听美国的。

还有个麻烦事,美国这次还想把中俄能源贸易、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这些地缘政治问题塞进谈判里。这就有点过分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正常合作凭啥要让美国指手画脚?中国商务部早就明确表示,反对把经贸问题政治化,主张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谈合作。

其实,中美谈判的难点在于细节。框架容易定,但具体条款怎么落实,双方都有自己的算盘。比如美国想让中国配合他们的地缘战略,可中国不可能拿自己的外交政策做交易。

而且,就算谈成了协议,能不能执行也是个问题。之前的第一阶段协议,中国确实履行了承诺,但美国却多次违反协议,加码制裁中国企业。这次要是再玩这一套,中国肯定不会惯着。

所以,特朗普说的“收尾阶段”,可能更多是给自己造势,想在8月1日关税豁免期前制造压力。但实际谈判还远没到尘埃落定的时候,双方的分歧还很多,尤其是在核心利益问题上,谁都不会轻易让步。

与三国的贸易协议:施压中国的筹码?

在宣布中美谈判“接近达成交易”的同时,特朗普还在7月22日一天之内和日本、菲律宾、印尼达成了贸易协议。这三个协议看起来挺热闹,但背后都有针对中国的意味。

先说日本。特朗普宣称日本同意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美国对日本商品的关税从25%降到15%。不过这5500亿美元的投资,美国要拿走90%的利润,而且投资领域集中在能源、半导体、制药和造船这些关键产业。日本虽然表面上同意了,但国内反应挺复杂。

比如汽车关税,之前是2.5%,现在涨到15%,日本汽车业压力山大。日本首相石破茂说不会牺牲本国农业,但增加美国大米进口还是让不少农民担心饭碗不保。更关键的是,日本企业可能会因为高关税和投资风险,把业务转向其他地区,这对美国来说未必是好事。

再看菲律宾。特朗普说菲律宾对美国开放市场,美国对菲律宾商品征收19%的关税。但具体细节没公布,比如开放哪些市场、有没有附加条件。

菲律宾作为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经济联系密切,突然转向美国,背后可能有政治考量。但菲律宾的经济规模有限,这个协议对中美博弈的影响可能不大。

最针对中国的是印尼的协议。印尼同意取消对美国农产品的限制,采购美国能源产品,还对含有中国、俄罗斯等国零部件的产品加征40%的关税。这明显是想把中国排除在东南亚供应链之外。

不过印尼的制造业很多依赖中国零部件,加征关税会增加企业成本,可能影响印尼自身的出口竞争力。而且印尼和中国的贸易额不小,这么做会不会得不偿失还不好说。

这三个协议其实都是特朗普极限施压策略的一部分。他想在8月1日关税豁免期前,通过和其他国家达成协议,孤立中国,迫使中国在谈判中让步。但这种策略效果有限。

一方面,这些协议的实际执行存在不确定性,比如日本的投资承诺能不能兑现,印尼的关税政策能不能落实,都需要时间检验。另一方面,中国在东南亚的经济影响力根深蒂固,不是几个协议就能动摇的。比如印尼很多基建项目都是中印尼合作的,突然转向美国,印尼自己也会有损失。

极限施压的风险:玩火还是奏效?

特朗普的极限施压策略,说白了就是通过制造危机来迫使对方妥协。但这种策略在中美贸易谈判中已经用过多次,效果越来越差。

从历史经验看,2018年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结果中国反制,美国农民和企业叫苦不迭。最后双方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但美国的关税并没有完全取消。

这次特朗普又故技重施,在8月1日前密集签署协议,试图制造压力。但中国已经不是当年的中国了,应对贸易摩擦的经验更丰富,反制手段也更多。比如中国可以调整稀土出口政策,限制关键矿产供应,或者扩大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而且,极限施压容易引发反效果。比如印尼对含中国零部件的产品加征关税,中国可能会对印尼的棕榈油、橡胶等产品采取反制措施,这对印尼经济来说是个打击。

日本的投资协议虽然签了,但日本企业可能因为美国的高利润要求和政治风险,减少实际投资,反而影响美国的就业和经济。

更重要的是,中美经济高度相互依赖,谁也离不开谁。2024年中美贸易额近6883亿美元,美国对华出口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如果真的闹僵了,双方都会遭受巨大损失。

美国企业界已经多次呼吁,不要把贸易问题政治化,要通过对话解决分歧。比如英伟达CEO黄仁勋就多次访华,强调中国供应链的重要性。

特朗普的策略还面临国内压力。美国的关税政策伤害了很多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比如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最终成本还是转嫁到美国老百姓身上。美国商会等组织一直在游说政府,希望缓和中美贸易摩擦。如果特朗普一意孤行,可能会引发国内政治反弹。

总的来说,特朗普的“收尾阶段”论和与三国的协议,更多是谈判策略,想在气势上压倒中国。但实际谈判还面临很多障碍,双方的核心分歧没解决。

极限施压策略短期内可能制造一些声势,但长期来看,损害的是美国自身的利益。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是硬道理。希望双方能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解决分歧,而不是一味地施压和对抗。

毕竟,全球经济经不起折腾,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有责任维护全球经济稳定。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商务部:中美将在瑞典举行新一轮经贸会谈

环球网:美日达成“大规模”贸易协议,特朗普夸耀成绩,日本国内情绪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8

标签:财经   中国   两个   美国   印尼   中美   关税   日本   协议   菲律宾   稀土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