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暴涨100%!上海人直呼用不起!电车充电比汽车加油还贵?

文| 任平生

编辑| Fukasa超勇的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最近电瓶车在上海成了热点词,自从充电费暴涨之后,不少人都觉得自己被人当成了傻子,原本充一次电只需要一杯奶茶钱,但是现在却变成了轻奢下午茶。

更离谱的是,不少人发现涨价之后电驴的充电费比那些新能源汽车的还要贵,许多在上海生活的人直呼:这是逼人把电瓶往家拎。

突然暴涨100%

曾几何时,在小区充电桩给电驴“喂食”,是一件几乎不用过脑子的事,闵行的大哥两块钱就能满血复活,静安的阿姨一块钱能充上六个钟头。

环球网:突然暴涨100%!上海人直呼:用不起!逼我拎电瓶回家啊,1月内已致上海2场火灾,都因这个隐患

那种感觉,就像用着不要钱的公共WiFi,带着一种理所应当的踏实,这是运营商烧钱抢市场的红利,也是城市给普通人通勤路上的一点温情,可这脆弱的平衡,说破就破。

如今新的计费模式来了叫“价费分离”,听着挺科学:电费是电费,服务费是服务费,可账单拿到手,所有人都傻了眼。

每度电除了雷打不动的国家电价,还要再掏一笔高达五毛八的服务费,五毛八比电费本身都贵!

开新能源汽车的朋友都看乐了,他们去高大上的快充站,高峰期的服务费都很少超过五毛,平时更是几分几毛钱的事。

这就让人想不通了:我这小电驴的充电桩,难道比人家特斯拉的超充站技术含量还高?维护成本更贵?

甚至还有网友吐槽,这样下去,再过几天给小电驴充电的钱都要赶上给油车加油的钱了。

对每天要充两次电的外卖小哥来说,涨价的每一分钱,都在啃食他拿命换来的微薄利润,对普通上班族,这也是一笔无声无息却持续增加的生活开销。

大家不是不明白做生意要赚钱,但这种突兀、不对等的涨价,感觉不是市场调节,更像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围猎”。

这笔糊涂账到底肥了谁的口袋?

运营商大声喊冤,他们说,过去按时间收,总有居民贪便宜“薅羊毛”,他们一直在亏钱运营,现在按电量收,是回归商业本质。

为了证明自己不容易,他们列出了一堆成本:设备折旧、人工维护、线路损耗……最后还有一个神秘的“物业场地费”,这笔“场地费”又成了一出罗生门。

有的物业拍着胸脯说,一分钱没收,反倒是运营商还欠着他们电费,有的物业则半遮半掩地承认,服务费里确实有他们的一份,会进小区的公共收益。

信息在这中间断了层,居民只知道自己多掏了钱,却不知道这钱到底经过了几道手,被谁分走了,高昂的服务费,到底有多少用在了刀刃上,又有多少成了某些环节“抽成”的默契?

最终一团模糊的利益迷雾下,买单的永远是末端的消费者。

上海六百万辆电瓶车,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无数公司涌进来、门槛不高、竞争混乱,当早期的烧钱补贴结束,企业要盈利,服务费就成了最方便下手的肥肉。

当所有运营商的报价都开始趋同,你很难不怀疑,这到底是充分竞争的结果,还是某种“集体涨价”的默契?

好心办了坏事

其实有关部门早就看到了问题,今年年初,上海就发了新规,要求充电收费“价费分离、明码标价”,初衷是让消费更透明,保护居民。

市民云:上海2025年最新通知!电动自行车将全面实行!事关收费!

文件里清清楚楚地写着,要防止“借机违规涨价,导致居民充电费用大幅上升”,出发点是好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当规定落到复杂的社区生态里,就开始变味。

文件鼓励物业“不收或少收场地费”,把利润空间还给居民,可现实中,物业听不听,居民有没有话语权,才是关键。

有些小区业委会强势,能代表业主去跟运营商谈判,把服务费压下来,但更多的老旧小区,充电桩本就稀缺,居民组织不起来,只能被动接受,要么忍痛挨宰,要么就只能自己想别的办法。

监管的介入,也总是慢半拍,等居民投诉、媒体曝光,相关部门再来协调,这种“打地鼠”式的管理,治标不治本。

对于这种深入城市毛细血管的民生服务,如何建立一套成本公开、价格可控、全程监督的长效机制,成了一道难题。

经济账算不明白,安全账却一目了然,当楼下充电的价格让人肉疼,那些消失已久的“空中飞线”便再次从居民楼的窗户里,鬼鬼祟祟地探出头来。

拎着几十斤重的电瓶上楼,在客厅里充电,成了许多人无奈的选择,这不是危言耸听,是血的教训。

短短一个月两起火灾

7月,崇明一个小区,非机动车棚夜里燃起大火,一排车烧成骨架。

没过多久,杨浦一户居民,把电瓶车推进楼道充电,凌晨电池爆炸,火光冲天,四人烧伤,最严重的一个,烧伤面积高达95%,肇事者被刑拘,可悲剧已经发生。

这些事故背后,是普通人在“省钱”和“安全”之间,被迫做出的选择,他们用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赌那万分之一的意外。

我们花了多少年,宣传安全充电,整治飞线乱象,好不容易让大家习惯了去车棚里的智能充电桩,结果一次涨价,一夜之间,许多努力可能都付诸东流。

当一个易燃易爆的锂电池被拎进家门,那悬在整栋楼头顶的,又何止是一根电线?

一场火灾的救援成本、医疗费用,以及对整个社区安全感的摧毁,又岂是那区区几十块钱的服务费能衡量的?

结语

上海这场充电风波,照出了超大城市在细微之处的治理难题:民生保障与市场规律的冲突,政策善意与执行落地的鸿沟,要解开这个死结,不能只靠某一方的退让或强压。

充电桩究竟是纯粹的商品,还是带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基础设施?它的价格是否应该有一个更合理的“天花板”?

如何让成本不再是一笔糊涂账,让价格的制定有据可循有法可依?如何引入真正的竞争,而不是让几家公司垄断市场,把持定价权?

这些问题,考验着城市的管理者,也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毕竟当一块钱能点燃一场火灾时,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住在那栋楼里。

文章信息来源

环球网:突然暴涨100%!上海人直呼:用不起!逼我拎电瓶回家啊,1月内已致上海2场火灾,都因这个隐患

市民云:上海2025年最新通知!电动自行车将全面实行!事关收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1

标签:财经   电车   上海人   汽车   服务费   居民   上海   火灾   电瓶   电费   运营商   电瓶车   物业   成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