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防中暑!高温天情绪失控的真相:88%是大脑遭“热暴力”,
费健主任支招科学降温
科普文章正文: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普外科医生。30多年来,除了专注于甲状腺手术和微创消融,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健康是一个整体。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看似和外科无关,却与每个人(尤其是我们女性朋友)夏日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话题——高温对大脑和心理的伤害。这份新鲜出炉的研究(发表在权威期刊《Cities》上),揭示的真相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严峻,连空调房都不能完全“保护”我们!
这份研究来自上海的科学团队,他们在2023年那个酷热的夏天,调查了1347位上海居民。研究结果有点颠覆我们的常识:高温天,我们感觉烦躁、焦虑、情绪低落,甚至失眠,88%的原因竟然是高温对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直接物理伤害”!只有12%和我们为了躲避高温采取的行动(比如减少外出)有关。这就像大脑在高温天被持续“炙烤”,而不仅仅是“心情不好”那么简单。
高温天,你的大脑在经历什么?
想象一下,身体是台精密的电脑,大脑就是CPU。当环境温度过高,CPU会过热降频甚至死机。我们的大脑也一样!高温会:
研究揭示的关键要点(划重点!):
减少外出: 确实能减少热暴露,对缓解心理压力有微弱帮助(占影响的1.16%)。但长期“宅”在空调房,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如社交隔离、缺乏运动)。
增加“保护”行为(如买保险): 有时反而因过度担忧而加重了心理负担(占影响的9.76%)。
“表面安全”的办公室白领: 整天待在空调房,看似舒适,实则可能因缺乏热适应能力而成为心理脆弱的“温室花朵”。
“隐形受害者”居家老人: 对高温感知可能迟钝,加上独居缺乏照顾和社交,风险极高。
本身有焦虑倾向者: 对高温风险感知更强,心理影响更显著。
5. 伤害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 情绪的变化可能滞后于体温升高,甚至在高温结束后72小时内仍持续。很多人会把这种不适归咎于“天热没精神”,而忽略了背后的健康隐患。
费健主任的夏日“护脑”与“护心”建议:
作为医生,也作为大家的朋友,我深知在忙碌的生活中(尤其是女性朋友们常常要兼顾工作家庭),健康管理多么重要。面对高温,我们不能只依赖空调,需要更聪明的“降温”策略:
费健主任的心里话:
朋友们,这份研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高温不仅是一种体感上的不适,更是一种对大脑和心理健康实实在在的威胁。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加剧、极端高温频发的今天,我们需要更新对“防暑降温”的认知——它不仅是防止中暑、热射病等急症,更是要保护我们珍贵的认知功能和情绪健康。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整体健康的医生,我深知甲状腺健康的朋友们(尤其是术后恢复期)对身体的细微变化更为敏感。高温带来的压力和情绪波动也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因此,科学应对高温,保护好我们的大脑和情绪,也是在为甲状腺乃至全身的健康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希望这篇解读能让大家在炎炎夏日多一份科学的“清凉”和从容。记住,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家人、享受生活!我是费健,愿与大家一起,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个夏天!
文章来源: 基于2025年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Cities》的研究论文《Heat risk during hot weather is associated with poorer self-reported mental health: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Shanghai, China》(上海高温天气热风险与自我报告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相关:一项横断面研究),该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乌得勒支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学者合作完成,调查了1347名上海居民。
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30余年甲状腺外科及微创消融经验,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全网粉丝超百万的医学科普达人。
推荐理由: 该研究首次在中国超大城市(上海)量化揭示了高温对心理健康的巨大直接影响(88%),颠覆了传统认知,并精准指出了空调依赖的风险和高危人群。研究结果对公众科学认识高温危害、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提升夏日身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尤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其关于城市规划(如“降温角”)和行为干预(如维持热适应)的建议具有前瞻性。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