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气温的降低,身边的人们总是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似乎天生不怕冷,冬天穿得少也没问题,而有些人一到寒冷的季节就会感到冻得瑟瑟发抖,怎么穿都觉得冷。
这种对温度的不同反应,不仅仅是心理因素,也和我们身体的基础差异有着密切关系。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有些人天生就能抗寒,而有些人却怕冷呢?
医生告诉你,身体的区别其实来自多个方面,这些差异可以从代谢、血液循环、肌肉和脂肪分布、体温调节机制等几个方面来解释。

基础代谢率的差异是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基础代谢率可以理解为身体在静息状态下,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消耗的能量。简单来说,就是身体的“发动机”动力是否充足。
人的基础代谢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体重、遗传等。研究表明,基础代谢率较高的人,通常能更有效地利用食物中的能量,转化为热量来维持体温。而那些基础代谢率较低的人,则可能在寒冷天气中产生的热量较少,从而更容易感到寒冷。
对于一些人来说,天生的基础代谢率可能就比较高,这部分人往往能在低温环境下保持较好的体温,不容易感到寒冷。
举个例子,运动员、体型较大的人以及年轻人,往往都具有较高的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高的人,他们的身体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生成更多的热量,因此即使在寒冷的环境下,他们也能够保持较温暖的体温。

相反,那些基础代谢率较低的人,身体生成热量的速度就会相对较慢,可能需要通过增加衣物、吃热食、活动等方式来维持体温。因此,基础代谢率对一个人是否怕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然后,血液循环效率也是造成怕冷与抗冻差异的重要因素。可以把血液循环看作是“热量运输车”,它的配送速度决定了身体的热量能否有效地传递到四肢和外周组织。
如果血液循环不畅,身体的热量就很难快速传输到身体的每个部位,导致手脚冰冷。而血液循环效率较高的人,热量能够迅速而均匀地分布到全身,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寒冷的环境。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血液循环效率与心血管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心脏的泵血能力、血管的弹性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血液循环的效果。

如果心脏泵血不够有力,血液就会流得比较慢,导致手脚等部位的温度过低。而那些抗冻的人,通常血液循环较为顺畅,血液能够更快地流动,热量也就能更加有效地传递。
特别是那些经常运动的人,运动可以增强心血管功能,提高血液循环的效率。血液循环顺畅的人往往比血液循环差的人对寒冷的耐受力更强。
再来说说肌肉量与脂肪分布的差异。肌肉和脂肪是我们身体产生和保温的两大“产热主力”和“隔热层”。肌肉是身体的“产热工厂”,在运动或者活动时,肌肉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进而生成热量。
肌肉量越大,产生的热量也越多,因此肌肉多的人相较于脂肪较多的人,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寒冷。

脂肪则是“隔热层”,它的作用是保持体内的热量,防止外部寒冷影响到体温。所以,体脂较高的人,通常能在寒冷环境下更好地保持体温,而脂肪较少的人则容易感到寒冷。
根据医学研究,肌肉量与体温调节有着密切关系。肌肉能够通过自身的运动产生热量,这对于身体抗寒是非常有利的。
脂肪虽然能有效保温,但它本身并不参与产热,特别是寒冷时,脂肪层厚的人可能会依赖它来保温,但仍然会感到寒冷,尤其是在长时间不活动的情况下。
因此,拥有适量肌肉的人,特别是长期进行力量训练的人,往往对寒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体温调节机制的灵敏度也是影响一个人怕冷与抗冻的重要因素。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大脑中的下丘脑,是非常复杂的,它通过感知外界温度和内部温度的变化,来调整身体的生理活动。
对于那些抗冻的人来说,他们的“温控中枢”反应较为灵敏,能够更快速地做出体温调节反应,比如通过加速代谢、调节血液流动等方式来应对寒冷的环境。
而那些容易感到寒冷的人,他们的体温调节机制可能相对迟钝,身体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寒冷的环境,调节体温的能力也较弱。
在这种情况下,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不仅仅是反应速度的问题,还与神经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一些神经系统功能较弱的人,可能会在遇到寒冷环境时,无法及时调动身体的储备能量和资源,导致体温难以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相反,神经系统反应灵敏的人,他们的体温调节机制能够更快地启动,及时地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不容易感到寒冷。
激素水平的差异也与抗寒能力有关系。我们的身体有一套复杂的激素调节系统,其中包括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等,这些激素在调节新陈代谢、控制体温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甲状腺激素对基础代谢率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肾上腺激素则可以促进体内的能量消耗,增加产热。
那些具有较高激素活性的人,通常能更好地应对寒冷环境,因为这些激素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燃烧能量,生成热量。相反,激素水平较低的人,通常会更加容易感到寒冷。

季节性和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激素的分泌。冬季,人体的甲状腺激素分泌会有所增加,帮助适应寒冷天气。
而有些人的激素分泌可能不如他人活跃,导致他们在寒冷环境下更加容易感到不适。因此,激素水平的差异也是身体抗寒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气温降低时,怕冷的人和抗冻的人在身体上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从基础代谢率到激素水平,从血液循环到肌肉与脂肪的分布,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容易感到寒冷。
虽然某些因素是天生的,但通过合理的运动、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的调整,我们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身体的抗寒能力。因此,了解自己身体的特点,合理调整日常生活,才能更好地应对寒冷的挑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怕冷的人和抗冻的人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刘冬梅.话说人体免疫力[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