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立冬了,立冬安康指南:1补2做3忌,顺时而养过寒冬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明日就是立冬了,这是24节气中第十九个节气,今冬的到来也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启。

此时天地阳气渐收、阴气渐盛,万物进入休养闭藏的状态,人体也需顺着自然节律调整生活节奏。


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建议大家遵守老传统:“1要补,做2事,忌3样”,看似简单却藏着顺应时节的养生智慧,无论多忙,跟着做有助于我们平安顺利入冬。

1要补,就是补冬!

立冬进补讲究“补嘴空”,但绝非盲目大鱼大肉,核心是“温而不燥、补而不腻”。

北方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饺子形似耳朵,既能暖身又寓意吉祥,搭配萝卜、白菜等馅料,兼顾温补与清爽。

南方人偏爱羊肉汤、姜母鸭,羊肉能滋肾气、驱寒邪,适合手脚冰凉的人群;鸭肉性寒滋阴,搭配生姜炖煮,补虚又不易上火。

除此之外,“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老话不能忘,萝卜消食降气、增强免疫力,是冬季进补的绝佳配角;

核桃、黑芝麻等坚果则能补充能量,滋养脏腑,让进补更全面。如果有条件的,还可以吃海参,这个季节的海参最肥美,同时也最适合拿来滋补!

进补需因人而异,脾胃虚弱者不宜过量食用油腻肉类,可选择山药、小米等温和食材打底,避免适得其反。

做2事

顺应冬藏之势,两件事必须坚持做。

一是早睡晚起,养精蓄锐。《黄帝内经》强调“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季早睡能让阳气潜藏,晚起可等待晨光滋养,减少阴气侵袭。

建议晚上10点前进入休息状态,早晨7点左右再起床,中午若有时间,小憩20分钟更能补充精力。

二是早晚补水,温润脏腑,有条件晚上睡前泡脚!

经历秋燥后,身体津液亏虚,冬季供暖后更易干燥。早晨起床喝一杯温白开水,能降低血液黏稠度;

睡前抿两口温水,可缓解夜间水分流失导致的血液黏稠,减少健康风险。

喝水要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也不宜喝凉水,蜂蜜水、淡茶水都是不错的选择。

而睡前泡脚,可以祛除一天的疲劳,还能让双脚变得温暖,这样更有助于睡眠!

忌3样

想要安稳过冬,还有三样事情务必要避开。

第一忌盲目进补。虽有“立冬不补,寒冬受苦”的说法,但过量食用大鱼大肉或辛辣燥热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引发上火、消化不良。

寒性食物如柿子、螃蟹、柚子等也要少吃,以免损伤阳气。

第二忌过度锻炼。冬季养生讲究“藏”,剧烈运动易导致大汗淋漓,使阳气外泄。

晨练不宜过早,尤其不宜在5点前出门,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更应避开低温时段,选择健走、太极等温和运动,以身体微热为度。

第三忌久坐寒石。“冬不坐石”是古人的经验之谈,石头导热快,即便中午表面温热,内里仍藏寒气,久坐会导致寒凉侵入体内,损伤阳气。

外出时尽量选择木质或棉质座椅,避免直接接触石凳。

立冬不是养生的终点,而是顺应自然的新起点。“1补2做3忌”的核心,不过是让生活节奏与天地节律同频。

进补是为了补充能量,做事是为了养护身心,避忌是为了减少损耗。

在这个万物收藏的节气里,放慢脚步,跟着传统智慧调整饮食起居,既能抵御寒冬的侵袭,也能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愿你在这个立冬,吃得暖心、过得舒心,平安顺遂度过一整个冬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养生   立冬   安康   寒冬   明日   指南   阳气   节气   冬季   黏稠   大鱼大肉   节律   脏腑   万物   萝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