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落地,外部掣肘减弱,中国货币政策 “以我为主”

美联储降息,可能会让中国的货币政策更灵活,压力也小一些。

9月17日,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4%-4.25%,这是自2024年以来的第四次降息,累计降息已达125个基点。

就在五天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中国货币政策将“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

不少市场声音曾一度认为,既然美联储开始降息,中国央行也有理由同步宽松。毕竟,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看,美联储的行动往往会影响全球资本流向和汇率走势,但中国依旧继续强调“以我为主”。

2025年8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增速出现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0.5%,创下近年来的新低。这说明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稳,消费和投资这两个关键动力都比较弱。

美国这次降息主要是为了预防未来就业可能转弱,属于提前防范。所以中美的政策出发点其实不一样。中国要是盲目跟着降息,可能短期内会让市场更有钱用,但效果未必理想。

中美利差的变化,确实会影响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在2022年至2023年间,美联储持续加息,而中国则多次降息降准,直接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承压,资本出现阶段性外流。

到了2025年,美联储开始转向,中美利差有所收窄,人民币汇率的压力也相应减轻。不过,潘功胜的表态并没有放松对汇率和资本流动的关注。

从市场反应来看,美元指数稳在97左右,中国的股市、债市和汇率都比较平稳,说明央行的调控措施已初见成效。

中国央行这次用的是比较灵活的做法:比如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向市场投放了大约1万亿元长期资金,还下调了短期利率等,目的是引导银行降低贷款利息,让企业和个人融资更便宜。

这几年,央行越来越重视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比如在2025年,央行给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多拨了3000亿元贷款额度,支持农业和小微企业的贷款额度也增加了3000亿元,都是为了精准支持重点领域。

同时,央行还推出了服务消费、养老相关的再贷款,还有帮科技创新分担风险的新工具,目的是让金融支持更到位、更全面。

美联储的降息确实为中国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宽松的条件。一方面,中美利差压力减轻;另一方面,全球资本流动趋于平稳。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有了更多的政策腾挪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使用。

现在中国整体的融资环境比较宽松,之前降准降息的效果也开始慢慢显现。央行需要再观察一段时间,看看政策到底起了多大作用,避免刺激过头,导致资源用错地方。

从数据来看,中国未来还有可能继续降准降息,但会更讲究时机和精准度。潘功胜也说,如果要选的话,现在更适合降准,因为这更符合银行现在的资金情况和成本结构。

美联储降息带来了某种“喘息”机会,但中国更看重自身经济恢复节奏和结构调整。央行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在多种目标之间找平衡,灵活把握精准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4

标签:财经   货币政策   中国   央行   中美   宽松   资本   汇率   市场   压力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