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得敲打,而某些国家也是如此,越软它越蹬鼻子上脸!这个被张召忠点名的国家,就是日本。
他不是瞎说,翻开史书,一千多年前唐朝老祖宗就真敲过一次。直接打穿它的船队,把它的士兵烧成了红烧水鬼。
那一仗,打得倭国几百年不敢吱声。
对于日本这个就在我们周边的国家,张召忠在参加节目的时候锐平:需要时常敲打,像千年前的白江口那样。
公元663年8月,一场历史上罕为人知、但战果辉煌的海战,在今天的韩国锦江入海口——白江口打响。
这场战役由唐朝大将刘仁轨率领精锐水军约一万人,联手新罗王金法敏率的陆军不到一万人,对战百济残军和来自日本的五万余援军。
倭军仗着人数众多,以为能凭借数量优势,在白江口横扫唐军,结果被一顿操作打得丢盔弃甲、尸横江面。
战事前夕,百济残余势力联合日本,试图扶持王子扶余丰复国。天皇下令出兵,调集国内船只四百多艘,载兵五万,横渡对马海峡支援百济,准备强行登陆朝鲜半岛。
然而,这支看似声势浩大的海上舰队,却在白江口遭遇了刘仁轨的迎头痛击。唐军水师虽然兵力不及倭军,但装备先进、训练有素。
刘仁轨根据地形风势,制定了“火攻联发”的作战计划。他指挥部队将大量火箭和火油罐装船,在白江口顺风突袭敌舰。
倭军战船大多是木制简船,舰体低矮,缺乏抗火措施。唐军火箭连射,烈焰吞舟,火光冲天,短短时间内将倭军战船焚毁四百余艘,烧得海水泛红,烟焰涨天。
这场火攻之战,不但令倭军舰船化为灰烬,更让其战士陷入水中,被火灼、被箭射、被溺水,约有一万名士兵丧生,其余则溃逃无踪。
日本戴军的首领及百济余部被彻底击溃,战斗结束后,百济诸城悉数归降,唐朝与新罗联军取得全面胜利。
此战的战术艺术、战略价值和震慑效果,放眼整个东亚历史都堪称典范。唐军以一万水师破敌七万联军,其指挥之精妙、士气之高昂、配合之默契,至今仍为兵家楷模。
这场白江口之战,不仅仅是一场胜利那么简单,它在东亚历史上的震撼力,深刻改变了唐朝对倭国的战略格局。
当年,日本以为送个扶余丰回百济,就能混个地盘;谁知这一举动引来了唐军的雷霆打击,非但没立起个“傀儡政权”,反倒被火烧了老本,彻底断了百济复国的念头。
唐军指挥系统中刘仁轨文官出身,年过六旬却临危受命,战前从无显赫战功,结果却在白江口一战成名。
这位“白衣随军自效”的老将,凭借对地理风势的精准掌握,以及对敌情的冷静判断,发动了这场具有决定意义的火攻战。当
战斗进入最激烈阶段,唐军四战连胜,先后击破倭军阵线,烧毁全部战船,留下的残兵败将或死、或降、或逃,战后连扶余丰的影子都找不到,只缴获其“宝剑”一把。
日军回国之后大受震动。原本这个岛国自认武力强盛,却被唐军打成了“水怪训练营”。败军回国后,倭国连夜开挖三重壕沟,修建沿海防御线,试图防范唐军登陆本土。
从战后表现看,倭国此战败得透彻,输得服帖,此后数百年内再未向唐朝挑衅,反倒派遣一批又一批“遣唐使”前往中国学习制度、文化、文字、科技,从军事对手变成文化学生。
白江口的胜利,真正实现了“战一次,稳百年”的效果。这也印证了张召忠将军的话:“这个国家不敲打,它就不长记性”。
面对倭国的挑衅,唐朝选择了以雷霆手段回应,直接摧毁其海外扩张的图谋,也顺带打醒了这个邻国,让它明白什么叫“天朝威仪”。
白江口大胜之后,倭国暂时消停,但历史的钟摆不会永远停在同一个位置。从百济灭亡到倭国投降,之间隔了九百多年,但倭国一旦“长大”,便又重燃野心。
明朝时期的“壬辰倭乱”,便是其野心的再度复苏。彼时的倭国,虽借助西方火器强行掀起战火,但在中国明军与朝鲜联合防御下,终究未能得逞,留下又一场耻辱。
从历史轨迹看,日本对中国始终怀有复杂心理。
一方面,它对中国制度文化推崇备至,遣唐使、遣隋使络绎不绝,甚至连本国年号都模仿中原;但另一方面,每当自身稍有实力积累,便不免展露扩张欲望。
这就如同白江口之战后,虽然一度“服帖”,但只要发现“唐军主力回撤”,便又试图搅局扶持扶余丰复国。
这种历史规律到清末更加凸显,清末中华势弱,日本便趁虚而入,掀起了甲午海战;其后在中华的土地上肆意侵略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国主义更是犯下累累罪行,中华儿女付出巨大牺牲才最终击退敌寇。这一次不是白江口火攻,而是长达十四年的血战,才再度击退敌意,震慑狼心。
归根到底,这个邻国就如张将军所言:“它总想试探你的底线,总觉得你若不反击,它就能再进一寸”。
唐朝的“火烧白江口”,明朝的“援朝抗倭”,以及现代中国的全面抗战,无一不是在历史洪流中写下的血与火的注脚。
历史不断告诫我们,只有强硬和清晰的立场,才能真正让对手收起贪婪的心思。以唐为例,不是靠对话安抚倭国,而是靠军舰、火箭、决心和战术,把倭国打得服服帖帖。
如今的我们,处于和平发展期,但也绝不能忘记前人的血战经验。防线从来不是靠退让筑起的,而是靠胜利保卫的。
倭国之“惹事”之心并不会因为时间就烟消云散,军国主义至今未灭,连侵略中国所犯下的罪行都不肯承认。而我们也就必须为此做好准备,再次重演一场白江口式的“教训之战”。
一千年前的对日大捷:一万唐军屠灭七万日军.凤凰网.2008-07-02
更新时间:2025-04-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