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翥(982年~1061年),字风翔,号虚斋、咸聱子、桐竹君,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铜陵市义安区钟鸣镇)人,北宋著名科学家,也是为数不多的铜陵土生土长的名人。
陈家是当时乡绅大户,陈翥起先也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走科举之路,但他于学业并无建树,终身布衣,据说花甲之年,陈翥在院外西山植桐树数百株专事研究,撰成《桐谱》一书,详细记载了桐树的起源、种植技艺、功用等,是我国第一部桐树专著。
但《桐谱》记载的是哪种树呢?
按照陈翥本人记载,再简单不过了,开篇他就说:“故诗书或称桐,或云梧,或曰梧桐,其实一也。”他认为前人所说的桐、梧、梧桐都是同一种树,即梧桐,也就是他书中所介绍的。
但这个梧桐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梧桐?
关于梧桐,最容易混淆的有三种。
其一是法国梧桐,学名悬铃木,原产欧洲,因为生长快、树形好、冠大荫浓,被作为行道木广泛种植,几乎每个城市街道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我市义安大道北段还保留着两排粗壮的法国梧桐,夏天树木枝繁叶茂,整条街道都在它们的荫蔽之下,凉爽宜人。但是每到春天,法梧上一年结的球果裂开,那个飞絮漫天,可能不少人回想起来还会满脸生痒。好在现在通过剪枝、嫁接改良等方式,已经基本解决飞絮问题了。这个外来物种有记载说早在晋代就引入我国了,但实际上大量引入是上世纪初,由法国人引种在上海的法租界,因此得名“法国梧桐”。从时间上看,春秋战国时的人肯定没见过法国梧桐,那么《诗经》中所说“梧桐”,以及庄子口中引凤来栖的“梧桐”肯定不会是法国梧桐。事实上,这种树除了俗称里有个梧桐外,可以说和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梧桐毫无干系。
第二个是泡桐。泡桐的泡读作pāo,因木质疏松多泡,取其虚而松软之意,这是我国的原生树种,从华北北部到长江中下游都广泛分布,一般在清明前后会无叶先开花,花为圆锥状聚伞花序,单朵花为白色喇叭状,花瓣根部有紫色斑点,还有一种是紫花,叫紫花泡桐或者毛泡桐,花瓣呈紫色,非常好辨认。泡桐的树叶是心形,上面有绒毛,果实是蒴果,白桐蒴果一般呈长圆形,紫花泡桐蒴果要略圆一些,有点像小毛桃,成熟后的蒴果裂开后,里面的羽状种子会四下飘散传播。泡桐最大的特点是生长迅速,一年可长1米多,木材纹理通直、质地均匀,木质轻盈、便于加工,而且声学性好、共鸣性强,常用于乐器、音箱的面板和背板。古代制作古琴有“桐天梓地”的说法,就是用桐树板作琴面,梓树板做琴底,这个桐应该就是泡桐。李贺《李凭箜篌引》开篇即言“吴丝蜀桐张高秋”,所谓“蜀桐”即蜀地所产泡桐,现在川泡桐已经是泡桐科下面的一个种,而河南兰考县所产泡桐到现在还是制作古琴、古筝、琵琶以及吉他、贝司等乐器的重要材料。
最后一种是梧桐,也叫青桐、碧梧,还有个名字叫榇,《尔雅》中说“榇,梧。”梧桐的叶子是手掌形,会分3—5个裂,表面平滑无毛。梧桐花期要到端午节,圆锥花序顶生,花不大,呈绿色。梧桐果实叫梧桐子,是蓇葖果,果实成熟前,心皮裂成叶状,向外卷曲,豌豆大小的梧桐子就生在心皮边缘。梧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先秦凤凰栖梧桐的典故大家都熟知了,还有周成王剪梧桐叶封弟的故事,北宋皇家庭院植梧桐,一叶落而知秋至的故事等等,梧桐是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喜欢的一种树。
根据陈翥《桐谱》中的相关描述,如“其花先叶而开,白色,心赤,内凝红”“其花亦先叶而开,皆紫色而作穟,有类紫藤花也。”这明显就是白花桐和紫花桐。“凡桐之子,轻而喜飏,如柳絮飞可一二里”,梧桐豌豆状的颗粒种子显然是飞不起来的,而泡桐一个蒴果里有近千颗羽状种子,才能做到“如柳絮飞”。
陈翥还敏锐的观察到“其花开有先后。先者未有叶而开,自春徂夏……后者至冬叶脱尽后始开。”也就是说这种树既会在春天无叶开花,也会在冬天落叶开花,那么现在的梧桐只在端午左右开花,显然不符合,只有泡桐符合这个描述。大部分泡桐是在清明无叶开花,也有个别会因为地域小气候导致在冬至左右落叶开花。
综合以上描述,陈翥所述应为泡桐。实际上,《桐谱》是我国最早论述泡桐的专著也已是定论。
这么看来,陈翥确实是错了,这本书不应该是“桐”谱,而应该是“泡桐”谱。但这个真怪不得陈翥,而是古人对梧桐、泡桐根本不分,完全混用。
就拿凤凰栖居的“梧桐”来说,其最早来源是《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以及庄子《秋水》:“鹓鶵(凤凰的一种)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现在我们一般认为是梧桐树,但实际上也可能是泡桐树。泡桐有个特性,就是容易得泡桐丛枝病,感病后,会丛生大量的幼嫩成簇小枝,状似鸟窝,有的地方说树长“疯”了,还有的地方就叫病变部位为“凤凰窝”,古人对这种天然形成的东西往往带有莫名崇拜,于是凤栖梧桐的灵感就此而来也未可知。笔者还见过一种说法,暂列于此,俟考。即凤和凰本就是雄雌两种,“凤栖梧”“凰栖桐”,合在一起就是凤凰栖梧桐。
还有制作乐器的“桐”木,有人说是梧桐木,理由是泡桐材质轻软不耐久,软得我们用指甲可以划开,用作乐器的面板,过不了多久就会伤痕累累,不可能一张古琴流传千年;认为是泡桐木的理由是,泡桐现在还是制作乐器的上佳材料,并且古代乐器如古琴,并不是素面光板,而是需要髹漆,有一层大漆保护,所以能够千年不坏。
实际上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一丝端倪。许慎说:“梧:梧桐也。一名榇。”“桐:荣也。”这说明梧与桐在古人眼中应当是两种树木,梧是梧桐,桐解作荣,可能和桐花开茂盛有关,这么想来,泡桐正巧符合花开茂盛的解释。只是后来不知怎么合并为梧桐,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梧和桐都被混称为梧桐。
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又重新给区分开来,他在《木部》中分别列了“梧桐”和“桐”两个条目,桐下面作了释名“白桐、黄桐、泡桐、椅桐、荣桐”,可见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泡桐了。
总结来说,古人用“梧”多是指现在的梧桐,另外因为梧桐树,树皮青碧、树叶青绿,有种清爽幽森的感觉,多有碧梧、苍梧、翠梧这样的词语,比如“苍梧山崩湘水绝”“羁凰怨翠梧”“春梧绿蕤蕤”。而“桐”在诗歌里多是和桐花绑定,因为桐花有白、有紫,颜色明快靓丽,最著名的诗句是李商隐的“桐花万里关山路”,据说元稹很喜欢桐花,他和白居易两人借由桐花也写过很多相互挂念的诗句。只是在用到“梧桐”这一词的时候,往往就难以区分了。
回过头来再看《桐谱》,我们会发现,陈翥还是非常谨慎的,虽然文中他引用了不少古人表述,导致梧桐、泡桐混杂,但原因也是当时没有“泡桐”这一名词,他只能沿袭前人继续混用“梧桐”。事实上,作为一个留心经世致用之学的文人,陈翥不仅没有错,他还已经意识到梧和桐的不同,比如书名和正文大部分内容,他用的都是“桐”,而不是“梧桐”,可能也是想和“梧”做一个区分,不愧为一名卓越的科学家。
作为陈翥的家乡,《桐谱》的诞生地,泡桐之于铜陵,渊源匪浅。泡桐不仅是我们的市树,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市就在中国林科院的指导下建立了铜陵泡桐科研站,目前科研站的泡桐基因库已经成为全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泡桐基因库。但我们对这一基因库的研究和利用还远远不够,并没有体现其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重要地位。
泡桐本身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现代研究发现,泡桐在我市矿山复绿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而泡桐本身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我们应当做好“泡桐文章”,进一步加大对泡桐基因库的保护、扩建和研究利用,争创国家级种质资源库,探索泡桐全产业链发展路径,让古老的泡桐在铜都大地焕发新的生机,让尘封的《桐谱》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