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虽然美国看似十分张狂,但是他们却没少干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事。
在他们最大的一次“自伤”行为中,美国人用了1223天的时间,投入了952亿美元巨款,结果反而成就了自己的两个对手。
这一现实,犹如一记沉重的耳光,狠狠地打在了美国的脸上。不知道在这个时候,他们会不会意识到,中国当年一步看似很保守的棋,才是真正的高明。
俄乌战争,本来是美国策划的一个“一箭三雕”的计策。
在他们的设想中,俄罗斯会在制裁的重压下经济崩溃,欧洲会更加紧密地依附于美国的安全保护体系。
而在欧洲的问题解决之后,美国也会积攒下足够的国力,全力对付其眼中所谓的“真正对手”中国。
然而,事与愿违。俄罗斯经济不仅没有如美国所期望的那样垮掉,反而展现出强大的韧性。
2023年,俄罗斯经济增长3.6%,到了2024年,更是一路高歌猛进,GDP增长率飙升至4.1%,创下历史新高。
更奇妙的是,他们的失业率仅为2.3%,这样的数据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优秀。
俄罗斯在军工订单的强劲拉动下,内需得到有效的刺激。俄罗斯2024年的国防开支,达到了10.8万亿卢布,仅军费一项就为经济增长贡献了3个百分点。
他们的征兵补贴也大幅提高了,从10万卢布飙升至130万卢布,这些资金流入市场后,有力地刺激了消费需求,致使零售贸易增长了8.8%。
而西方企业的撤离,为中国那些物美价廉的商品腾出了地方。几乎是一夜之间,中国商品就进入了俄罗斯市场,填补了所有的空白。
另外,既然是中俄两国开始直接交易了,作为“中间币”的美元,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现在,俄罗斯的进出口贸易大量使用人民币结算,而且还催生出了中俄两国各自的线上结算系统。
这些情况,这又为世界性的“去美元化”运动,加上了一瓶催化剂。
当然,钱是不可能凭空生出来的,俄罗斯的经济之所以能稳定运行,还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生财之道。在能源出口方面,虽然由于美国的破坏,他们在明面上失去了欧洲市场。
但是,俄罗斯人转身就与印度、中国等亚洲买家建立了合作,找到了新的能源出口渠道。这部分收入,基本上就抵消了因欧洲市场流失所带来的损失。
同时,俄罗斯还通过印度,大做转口生意,用另一种方法把能源卖到了欧洲去。所以现在的欧洲,其实仍是俄罗斯能源的大买家,只不过要多费一些手续而已。
当然,俄罗斯也因为欧洲的制裁,付出了一定代价。
他们的通胀率飙升到8%以上,卢布汇率也不稳定,俄罗斯央行已经被迫8次加息,利率从8.5%急剧提升到了21%,这使得企业借贷成本大幅上升。
在莫斯科的超市里,黄油、鸡蛋等农产品的价格,也有了42%的上涨,这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一定压力。但即便在如此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俄罗斯经济依然能够保持增长。
现在,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不得不多次上调对俄罗斯经济增长的预测,同时承认制裁效果“远低于人们的预料”。
在捆绑欧洲盟友方面,美国也同样未能如愿。
欧洲各国因美国、英国的破坏,陷入了能源危机。他们的工业生产停滞,人民为了省下烧天然气的费用,甚至在冬天都不敢开暖气。
结果,作为欧洲强国的德国,经济直接出现了负增长,其他国家情况也十分类似。
欧洲各国在这场经济衰退的冲击下,也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与美国的关系,不少国家都对美国的一些政策心生不满。
现在,部分欧洲国家已经公开与美国唱起了反调,欧洲内部的团结已经荡然无存,美国妄图通过俄乌冲突进一步捆绑盟友的计划已经失败。
现在就连美国,也已经陷入了被动。
美国政府对乌克兰大规模军援的行为,遭到国内众多人士的批评。
民调结果显示,超过60%的美国人反对继续大规模援助乌克兰。而共和党更是抓住这一机会,开始了和民主党之间的大规模党争。
特朗普重新上台后,党争歪风愈演愈烈,这让美国的内乱危险变得空前严重。
虽然现在美国想要从俄乌战争中抽身,并且通过矿产协议、暂停军援等方式,来逼迫乌克兰与俄罗斯谈判,但现在双方的条件相差太远,而且欧洲也不愿意停手,所以这场战争也不是说停就能停的。
最终特朗普只能长叹一声,恢复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开始在这条道上闭眼跑到黑。
很显然,美国高估了自己和欧洲,低估了俄罗斯,造成了严重的战略错误。然而在这场错误的战争中,最受益的一方,恰恰是看起来置身事外的中国。
三年前,当俄乌冲突爆发,全世界都在纷纷选边站队时,中国却作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不掺和、不站队、促和谈。
这一决策在当时看来,显得颇为“保守”,甚至遭到一些人的误解,认为中国缺乏担当。西方媒体更是借此机会大放厥词,批评中国是“坐山观虎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中国这步棋走得极为高明,堪称“不战而胜”的典范。
在经济领域,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不断深化,中俄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
俄罗斯稳定的能源供应,确保了中国在能源需求方面的稳定性,减少了因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
而且,俄罗斯卖给中国的能源,往往是“打折”的,这让中国在少花钱的同时,得到了比曾经更多的东西。
在外交方面,中国凭借自己公正、客观的立场,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调解,从巴勒斯坦问题到俄乌冲突,中国逐渐成为各方都认可的调停者。
2024年,14个巴勒斯坦派别签署《北京宣言》,这一外交突破充分彰显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中国所倡导的“劝和促谈”立场,得到了60余国的广泛支持,这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理念的认同。
凭借着自己良好的名声,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在非洲、拉美等地的项目不断推进,在得到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将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伸向了欧美等势力的后院。
战争之中,别的国家往往关注胜负,而中国却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国内建设上。
中国的科技能力,现在已经在很多领域领先于世界,比如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等。
甚至凭借俄罗斯的辐射和威慑作用,中国的产品还开始抢占欧洲市场。美国人虽然对中国发起了科技战,但最终的效果却是他们越制裁,中国越强大。
曾经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进口国,而如今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出口国了。
美国人处心积虑地封锁中国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软硬件,结果却是中国在相关产业上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美国封锁中国的大飞机制造技术,结果中国的航空发动机转眼就有了突破。经过数轮较量,美国也不得不重新开放了对中国的大部分限制。
这场持续1223天的较量,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大国智慧,并非体现在能够赢得多少场战争,而是在于能够巧妙地避免多少场不必要的较量。
美国长期以来奉行的“自己说了算”的霸权逻辑,在如今的大争之世下,已经越来越难以维持。
面对这样的世界变局,各国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战略。
是继续秉持冷战思维,还是积极适应多极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学会在合作与共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每一个国家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而中国,已经通过自身的行动,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
参考资料:
1.张维为: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经得起历史考验——北京日报客户端
2.特朗普承认:结束俄乌冲突“艰难”——京报网
3.美批准新一轮对乌援助 是战略调整还是权宜之计?——央视新闻
更新时间:2025-07-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