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刷新美国历史,特朗普对印度改口了,日本对美出口六连降

22天听起来不长,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已经是快要创纪录的极限了。美国停摆至今已进入第22天,眼看就要追平此前著名的35天“空转”,特朗普还没有任何想要重新开门的迹象,再这样下去,美国将刷新历史了。


特朗普还在对盟友连连变脸:对印度刚强硬完不到一周就改口了;对日本则用“本土优先”打压得出口连跌半年。特朗普究竟想做什么?


政府停摆破纪录

而美国联邦政府的停摆计时器已走过第 22 天,这一数字正逼近特朗普首个总统任期内创下的 35 天历史纪录,成为美国政治史上第二长的政府停摆事件。


这场僵局的根源,在于国会两党围绕预算案的激烈博弈,边境安全拨款、对外援助额度、移民政策调整等议题的分歧,让临时拨款法案在参议院十次表决中均未通过。


停摆带来的连锁反应正渗透到社会运转的各个角落。联邦政府已冻结或取消全美 200 余个项目资金,总额近 280 亿美元,涉及清洁能源、电网改造等多个领域,且这些项目多集中在民主党主政的州与选区。


超过 80 万联邦雇员陷入无薪工作或强制休假的困境,纽约、芝加哥等多地机场的运输安全局人员因薪资中断出现离职潮,部分安检通道被迫关闭。


普通民众的生活更是直接受影响,食品券等救济申请系统陷入停滞,国家公园关闭导致周边旅游业损失超 3 亿美元,法院仅能维持刑事审判等核心功能,民事案件全线积压。


经济层面的冲击同样显著。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表示,停摆每天给美国经济造成约 150 亿美元损失,叠加消费信心指数环比下滑 2.3 个百分点,制造业 PMI 已跌至荣枯线以下。


更棘手的是数据 “断供” 危机,劳工部原定发布的 9 月 CPI 数据与就业报告接连推迟,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坦言,只能依赖私营机构数据评估经济,决策难度大幅增加。路透社指出,这种数据缺失正削弱全球对美元的信任,英国央行官员甚至用 “白蚁蚕食根基” 比喻其对美元地位的长期影响。


对印立场反转

国内治理陷入僵局之际,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也出现戏剧性转折。一周前,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明确宣称 “印度已同意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语气强硬且笃定,试图塑造对盟友的掌控力。


但这一说法很快遭到印度外交部驳斥,发言人明确表示 “从未与美方达成此类共识”,直接戳破了美方的表态。


短短 7 天后,特朗普的立场已彻底软化。在俄亥俄州的竞选集会上,他对支持者表示:“莫迪和我一样希望结束战争,他们不会购买太多俄罗斯石油。” 从 “必须停止” 到 “可以减少” 的措辞变化,清晰展现出政策的退缩。


这一反转背后,是印度对自身能源利益的坚定维护。印度目前日均进口俄罗斯石油 120 万桶,占其进口总量的 22%,且俄油价格较国际基准价低 10-15 美元 / 桶,每年可为印度节省超 60 亿美元支出。在能源转型尚未完成的背景下,印度显然不会因美方压力放弃这一成本优势。


美方的改口也暴露了外交策略的短板。作为 “印太战略” 的核心合作伙伴,美国既想拉拢印度制衡区域影响力,又试图逼迫其在俄乌问题上选边站,这种矛盾诉求导致政策摇摆。更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前后不一的表态正在侵蚀美国的外交可信度。


此前特朗普曾要求加拿大对中国钢铝产品加征高关税,最终加拿大因农业出口受损,于 10 月 15 日发布关税减免令,对本土无法生产的中国钢铝产品放宽限制,显现出盟友对美方政策的抵触。


日本出口六连降

在印度之外,另一位核心盟友日本正承受着美国经济政策的冲击。日本财务省最新数据显示,其对美出口已连续六个月下滑,9 月出口额同比下降 8.7%,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出口跌幅达 12.3%,创下 2020 年以来的单月最大跌幅。


这一趋势打破了日本对美出口的长期稳定格局 —— 过去十年,美国始终是日本汽车最大海外市场,年出口额维持在 500 亿美元以上。


出口下滑的直接诱因,是美国 “本土优先” 政策引发的贸易环境变化。尽管美日签署了双边关税协定,对汽车及零部件维持较低税率,但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推出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要求电池原材料本地化率达 50% 才能享受 7500 美元税收优惠,这使得日本车企不得不调整生产布局。


丰田、本田等企业已累计投资超 150 亿美元在美国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导致本土产能收缩,对美出口量随之下降。2025 年上半年,日本本土生产汽车对美出口量同比减少 18 万辆,降幅达 14%。


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加剧了出口压力。美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市场份额已从 2020 年的 12% 甚至 2025 年的 28%,且消费者对大尺寸 SUV 的偏好上升,而日本车企擅长的紧凑型车竞争力减弱。


尽管日本对中国、东盟等亚洲市场出口保持增长,9 月对华出口同比上升 4.2%,但亚洲市场的利润空间仅为美国市场的 60%,难以弥补损失。日本经产省在月度报告中承认,“外部市场政策变化正成为影响经济复苏的主要风险”。


政策困局

政府停摆、外交改口、盟友受损,这三件看似独立的事件,实则共同指向 “美国优先” 政策的深层困境。


在内政层面,两党将预算案作为博弈工具,导致政府功能瘫痪,这种治理失效已从偶然事件演变为常态 —— 自 2010 年以来,美国已发生 7 次政府停摆,累计时长超 120 天,民众对联邦政府的信任度已降至 32% 的历史低位。


外交领域,“强硬施压 + 事后退缩” 的模式正在削弱美国的国际话语权。对印度的立场反转、对加拿大的政策失效,显示出美方既无法用压力迫使盟友妥协,又难以通过协商达成共识的尴尬处境。这种政策摇摆不仅让盟友质疑其承诺的可靠性,更让美国在 “印太战略” 等区域布局中失去连贯性。


经济政策的外溢效应则在侵蚀盟友信任。美国推动制造业回流的同时,忽视了盟友的经济利益,日本出口下滑、加拿大被迫调整对华关税,都是这种短视政策的直接后果。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美国此类贸易保护措施已导致盟友对美投资同比下降 16%,全球供应链正从 “以美为中心” 向多极分布转型。


从特朗普首个任期的 35 天停摆,到如今的 22 天拉锯;从对盟友的强硬施压,到政策立场的反复摇摆,美国的治理能力与国际影响力正经历双重考验。


“美国优先” 的本质是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全球合作之上,但在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中,这种策略最终导致内外失衡。当内政撕裂、外交失信、盟友疏离同时出现,美国想要维持昔日的 “领导力”,显然需要重新审视其政策逻辑。

官方信源及链接

央视新闻:《美政府 “停摆” 已超半月孕育 “新历史纪录” 两党却还斗得火热》
http://m.toutiao.com/group/7561942891082416682/?upstream_biz=doubao

足智多谋的史论:《扛不住了!第 1 个对华妥协的美国盟友出现,特朗普被打脸》
http://m.toutiao.com/group/7564362004530463242/?upstream_biz=doubao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5

标签:财经   印度   日本   美国   盟友   政策   美元   美方   本土   政府   加拿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