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是如何被一点点围垦掉的?

洞庭湖两千年来的变化,生动诠释了“沧海桑田”的含义。

我们来看一张清末1903年绘制的地图。



这张地图,是清政府通过实测绘制的,准确度非常高。在这张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地名已经变更,一些地名还保留着。比如扁山,地名现在还在,位置就在岳阳市岳阳中学旁;鹿角就是今天的岳阳鹿角镇,目前距离湖岸已经有5公里左右。当时的湖水直接到了华容县城边上,而现在的华容县城已经离洞庭湖水面已经有30公里左右了。

通过与现在地图的比对,我们可以推测出,这时候的洞庭湖面积还有5000平方公里左右,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淡水湖。

然而这远不是洞庭湖面积最大的时候。在全盛时期,洞庭湖的湖水面积超过6000平方公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全盛时期距离现在并不久远,就在清朝道光年间,到现在也还不足两百年。

为何洞庭湖的湖面面积会有如此大起大落?我们先简单梳理一下洞庭湖水面的变迁。

在秦汉时期,洞庭湖水面还非常小,仅君山附近有几百平方米的水面。正是因为如此,在那时候,汨罗江并不是一条单独的河流,而是湘江的支流,先汇入湘江再入洞庭。资江也同样如此,在流过益阳之后,资江分成了两股,分别流入沅江和湘江,再进入洞庭湖。

后来,因为长江以北云梦泽的消退,江水不断南泄,洞庭湖水面不断向南扩展。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洞庭湖的湖水淹没了这几条江的之前的入湖口和汇合点,汨罗江和资江才和其他河流分开来,变成了单独注入了洞庭湖,不再是湘江或者沅江的支流。

按照《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的推算,唐朝时期,洞庭湖面积约为4000平方公里。

北宋时期,因为荆江大堤初步形成,江水向南倾泻加大,洞庭湖面积达到了一个次高峰(仅次于清道光年间),约为5000平方公里。但是,从南宋起,洞庭湖面积又开始萎缩,主要的原因就是荆江南岸也开始筑堤挡水,同时“靖康之耻”后南下移民也开始在洞庭湖围垦。钟相、杨幺起义,和围垦洞庭湖就有一定的关联。

南宋末年,洞庭湖面积降到了4500平方米左右。明朝前期,洞庭湖面积进一步萎缩到3200平方公里左右。

如此看来,洞庭湖面积会越来越小,但是,这正是洞庭湖水面爆发的前夜。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对长江防洪采取“舍南保北”策略,大修江北大堤。1542年,长江北岸大堤全线竣工,不但加固加高,还一个泄洪口也不留,造成江南大堤形同虚设,连年垮塌。江水向南倾泻,洞庭湖面积进一步扩张。具体见我写的《张居正“舍南保北”修荆江大堤,洞庭湖大扩张和衰退》。

明朝末年,洞庭湖面积又扩大到5500平方公里左右。明朝的荆江大堤成就了洞庭湖的爆发,却拉开了最终萎缩的序幕。

洞庭湖在扩张的同时,长江的泥沙也在湖底不断淤积,造成了一种“面积越来越大,湖底越来越浅”的现象。既然如此,只要社会稍微一安定,人们就不停地围垦造田。清朝前期,朝廷为了社会稳定,狠抓粮食生产。康熙和乾隆用国库修围垸,鼓励围湖造田。这时候,围垦的范围主要是华容、安乡、沅江、益阳和湘阴的湖边地势稍高地带,围垦的速度也还没有跟上湖面扩张的速度。围垦的后患还没有显现,围湖造田一旦到了零界点,危害就会来个总爆发。

(鼎盛时期的洞庭湖)

1825年左右,洞庭湖水面面积达到了空前的63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却从唐宋时期的7米,降到了4米,蓄洪能力反而越来越差。

清朝中叶,长江藕池口、松滋口溃决,再加上以前的调弦和太平两个泄洪口,形成了四口一起泄洪的局面,涌入洞庭湖的泥沙量顿时翻了一倍还不止,泥沙迅速淤积,最终导致了湖面不可逆转性萎缩,从生态上来说,这是一种灾难性的后果。

那时候的人们往往不会考虑长久的生态效应,泥沙淤积,湖面缩小,他们反而很高兴,又可以围湖造田了。

仅仅70年时间,1896年,洞庭湖就萎缩到了5400平方公里,比1825年整整少了900平方公里。而且这一次湖面的萎缩呈现了一个特点,北面加速淤积成陆地。

因为长江的洪水从藕池、松滋、调弦和太平等四个泄洪河道进入洞庭湖,这四个泄洪河道进入洞庭湖后,在北面共同淤积出一块很大的土地,面积达到了几百平方公里。

这块新淤积的土地,位于湖北的石首、公安、松滋,湖南的安乡、汉寿和华容等六个县之间,属于妥妥的“无主之地”。于是,六县百姓都涌入沙洲垦殖。1891年,两省移民之间为争夺土地爆发了的大规模械斗。

在平息械斗之后,清政府在乌嘴设立了直隶厅,隶属于湖南,后来迁到了南洲镇。1913年,南洲厅改为南县。从湖底到县域,南县的历史到现在也才一百多年。

1910年,洞庭湖水面约为5000平方公里,此后,每年以大约2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1949年,洞庭湖的面积约为4350平方公里。

此后,洞庭湖的围垦进入了加速度时期。1951年,大通湖蓄洪垦殖区围垦了120平方公里。

沅江围垦了草尾垸,南县围垦了南洲垸,合约160平方公里。

1958年,是围垦暴发的一年。

今岳阳市君山区西部,围垦出了钱粮湖农场,面积约206平方公里,移民3.2万。

汨罗市的北部,围垦出了屈原农场,面积218平方公里,移民2.8万。

益阳市,围垦出了大通湖农场,面积190平方公里,移民1.5万。

汉寿县,围垦出了西洞庭农场,面积150平方公里,移民1.2万。

1962年,洞庭湖面积降到3300平方公里,10年少了1000平方公里。

1966-1978年,垦殖持续进行。

沅江市围垦出了漉湖芦苇场 ,面积126平方公里,这一带原是江豚产卵区。

湘阴县开始了岭湖围垦,面积98平方公里。

容县围垦出了面积54平方公里的幸福垸。

1978年,洞庭湖面积锐减到2691平方公里。

这一年,湘阴县进行了最后一次围垦,目标横岭湖,口号是“再造一个湘阴”。围垦失败,大堤在竣工的当天垮塌,连庆功宴上的红烧肉都被洪水冲走,具体见我文后链接。



(现在洞庭湖)

围垦虽换取短期粮食增产,但洪水风险转移至长江干流,间接促使了三峡工程上马。洞庭湖如果不围垦,蓄水量相当于三个三峡水库。

1998年之后,洞庭湖进入退田还湖阶段,恢复部分水域。

目前,洞庭湖丰水期的水面面积约为3000平方公里,枯水期看起来还是像一条河。

1978年,围垦洞庭湖失败,庆功宴上的红烧肉都被冲走

张居正“舍南保北”修荆江大堤,洞庭湖大扩张和衰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2

标签:历史   洞庭湖   面积   大堤   沅江   长江   华容   水面   湘江   南县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