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这件事,在年轻人那是添件外套、换个床单的事儿,可对中老年人来说,冷风一吹,关节不舒服、心脏难受、胃口变差,全都跟着一起来了。
尤其一进入换季节气,一不留神,感冒、慢病复发、血压波动、情绪不稳,啥都能凑一块儿。这个时候不是靠硬扛,也不是吃点补药就完事,而是得有策略地调整生活节奏。

特别是上了年纪的,更要明白,很多“看着正常”的习惯,其实对身体是个负担,不动声色地把人拖垮。
很多人到这时候就开始忙着囤菜,说是省事,也说是入冬前的传统。秋菜确实便宜,新鲜,看着好储存,一买就一堆。
但是有一点不能忽略,蔬菜不耐放,放久了不仅营养流失,部分还可能变质、产生亚硝酸盐这种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白菜、萝卜、土豆这些蔬菜虽然看着耐存放,但在储存环境不当、堆放时间过长的条件下,很容易出现腐烂变质,特别是地窖或密封袋中,一旦通风不好或者湿度大,更容易加速变坏。
不少家庭囤菜时会忽视冰箱的储存极限。冷藏区挤满了叶菜,冻得发黑,一点营养也不剩了。根茎类的放室内又被晒干、水分流失。
实际上,买菜还是讲究“量力而行、吃多少买多少”的逻辑。一旦出现大量囤菜,不仅占空间,烹饪上也容易造成浪费。

尤其是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的人,吃了储存不当产生亚硝酸盐的蔬菜,增加身体负担的同时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在笔者看来,这种“勤快”的行为未必健康,倒是要反过来提醒大家,别因省事吃出问题。
入冬之前不少人食欲也开始大增,觉得天冷了就得吃点热乎的、香的、有味的。这时候油炸类食物就开始出现在餐桌上,炸丸子、炸带鱼、炸藕盒,甚至是早餐摊的油条、麻团,也都成了老年人偏爱的“进补食物”。

可问题在于,油炸的过程本身就让食物的脂肪含量大大增加,且大多使用高温反复使用的油脂,容易产生致癌物如丙烯酰胺,尤其是温度控制不当或油质劣化时,风险更高。
油炸食物不仅升高热量,还加重肠胃负担,中老年人消化功能原本就下降,摄入过多油炸食品,容易引起胃胀、嗳气、消化不良等问题。
有糖尿病史的人更要注意,油炸食物虽然没有甜味,但由于脂肪含量高,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加剧,血糖难控制。油炸品外酥里嫩的口感虽然让人上瘾,但吃多了对血脂、血压、血糖都不友好。

除了炸物,冬天常见的水果也要留意。比如柿子,虽然是当季食物,但含糖量高,不适合糖尿病人多吃。未熟透的柿子富含鞣酸,空腹吃容易在胃里与胃酸结合形成结石,尤其是有胃病、消化系统问题的老人,最好避开空腹吃柿子的习惯。
还有些人习惯大量食用葡萄、红枣、甜橙这类水果,以为是补充维生素,其实它们的糖分含量远超其他水果。长期吃高糖水果,不仅影响血糖波动,对体重也构成挑战。

进入深秋后,不少人为了保暖,开始做一些不太适合的事。比如出大力干活,认为多动动可以暖身。这个想法看着没错,但问题在于,一些大动作、大运动量的家务或户外劳动,会突然增加心肺负担。
秋冬季节正是心血管事件高发期,温差大、血压波动明显,剧烈活动时血压骤升,有可能诱发心绞痛、脑出血、心肌梗死。特别是有三高、动脉硬化的人,更要注意不做“猛活”。

有些人天一冷就开始靠喝酒“驱寒”,一杯下肚身上确实热了,但这是假象。酒精进入体内后会引起血管扩张,让皮肤表面温度升高,但核心体温并未提升。
这种热感只是暂时的,真正的问题是饮酒之后血压波动更大,特别是在空腹或药物未完全代谢的状态下,还会干扰药效。酒精还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增加夜间心律不齐的发生率。中老年人喝酒“御寒”看似合理,其实是对身体极大的误判。

还有些人秋天刚到,立马翻出冬天最厚的衣服穿在身上,特别是老人,喜欢捂得严严实实。但其实这样做反而让身体适应气温的能力变弱。
中医讲究“春捂秋冻”不是没有道理,适度的温差刺激可以提高抗寒能力。但问题是“秋冻”要讲方法,不是说冻出感冒才算成功,而是要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减少衣物,逐渐过渡,尤其早晚温差大的时候,别因为怕冷一股脑穿上棉裤棉衣,结果一出汗反倒着凉。

穿衣过早进入“冬天模式”,容易让人活动受限,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对老年人而言,不仅增加了摔倒的风险,也降低了身体对病毒、细菌的抵抗力。
真正科学的穿法是分层穿衣,根据温度及时加减,贴身衣物选择保暖透气的材料,中午热了可以脱一件,晚上凉了再加,别图一时省事,捂出一身病。
在笔者看来,入冬前的准备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认知上的。别再用老一套“靠经验”的方式去对待新的身体状态。年纪大了之后,身体的代谢、循环、免疫都在变,适应节气变化靠的不是忍耐和习惯,而是科学和节制。

很多看起来普通的习惯,其实潜藏着不小的健康隐患,不光是“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做了会不会吃亏”的判断。
降温不仅是气温变化,更是生活节奏的调整信号。谁能在这个时候稳住节奏,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节律,谁就更有可能平安过冬。吃、穿、动这三件事,都藏着健康的细节。
少囤菜、不碰油炸、高糖水果不过量,大动作别做、酒精不碰、衣服适当加减,看似琐碎,但真的是把身体照顾到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老年人秋冬季节体温调节与穿衣策略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4,30(3):195-198.
[2]亚硝酸盐的形成机制与中毒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4,36(4):287-291.
[3]高温油炸食品中致癌物质的检测与健康风险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3,14(10):3245-3251.
[4]柿子鞣酸含量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分析[J].现代消化病杂志,2024,29(2):115-119.
[5]饮酒与心脑血管事件关系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5):423-428.
更新时间:2025-10-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