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掀翻羽绒服底裤:184元成本卖256元,仅赚72,打了谁的脸?

文|清扬

编辑|清扬


现如今,千元级羽绒服逐渐成为行业常态,市场上流传着“300元以下买不到真羽绒服”的论调,但近日河南零售品牌胖东,用一张价签撕开了羽绒服行业的遮羞布。

成本184元,售价256元,仅赚72元,一款标注90%绒子含量、附带权威质检报告的自营羽绒服,不仅让消费者买到了“明明白白的温暖”,更给所有虚高溢价的品牌一记耳光。

羽绒服市场的运行规则真如胖东来揭示的那样吗?数千元的价格,消费者究竟在为什么买单?

市场成本的“透彻分析”

商界里由于长久的信息不对称,总流传着一些所谓的“铁律”,就在几天前,还有权威声音信誓旦旦地抛出一个论断:三百元以下,你绝无可能买到真正的羽绒服。

然而,现实的打脸来得总是让人猝不及防,而且声音格外清脆。话音刚落,胖东来用一纸价签,在死气沉沉的服装行业里炸出巨大的水花。

售价256元,成本184元,仅赚72元,毛利率不足30%,最关键的是,配置极硬——90%的绒子含量,纯正白鸭绒,并且每一件衣服后面都硬气地挂着质检报告。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你还在为某些专家计算的“原料+人工+运输”高昂成本点头称是时,别人可能赚得盆满钵满了。

这件事的杀伤力,不在于那个256元的低价,而在于那个被标明的利润,72元

按照这个比例计算,胖东来哪里是在卖衣服,分明是在拆掉整个羽绒服行业那面挂满了“高科技”、“高端面料”、“匠心工艺”幌子的遮羞墙。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算算那笔曾经被认为是“金科玉律”的账,为什么之前会有“300元做不出真羽绒”的说法?

此前,行业协会有一套看似严丝合缝的推演:以填充150克的羽绒服为例,要用上好的90%白鸭绒,光是羽绒这一项的原料钱,怎么也得六七十甚至八十多块。

在此基础上,面料费、辅料费、缝制工费等核心的硬性支出加起来,基本就逼近两百大关,再算上七七八八的隐性成本,卖你也得三百以上才合理

这套算法,乍一听简直无懈可击,但逻辑的漏洞往往藏在细节里:中国羽绒信息网数据显示,90%绒子含量的白鸭绒,每千克的市场行情大约在510元上下

所以一件轻薄款或者常规款的短装,充绒量哪怕算它100克,原料成本也就是50块钱出头的样子,即使是稍微厚实一点的,也不过是大几十块。

那么剩下的钱去哪了?所谓的“面料贵”、“人工涨”,难道真的能把一件衣服的成本推高到必须卖上千元的程度吗?

消费者究竟是在为什么买单?

胖东来这次把底牌亮出来,其实也并非一时兴起,早在之前,他们的一款女士羽绒马甲就曾引起过小范围的震动。

那件马甲售价189元,标示成本137元,同样也是货真价实的90绒,当时市场上并没有多少人太当回事,可能觉得是个例。

但这次256元的羽绒服一出,性质变了,它直接证明了一件事:之前行业里那句斩钉截铁的“300元做不到”,其实后面少了一半话。

完整的句子应该是,“300元确实可以做到,但因为我们想要更高的利润,所以我们不愿意卖给你”。“做不到”和“不想做”,这完全是两种商业理念。

现在的消费环境也很有意思,去商场逛一圈,那些挂着光鲜亮丽Logo的羽绒服,标价签上的数字往往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起步就是一千五,三五千是常态,上万的也不稀奇,销售员会指着吊牌跟你讲各种天花乱坠的故事:这是极地防寒技术,那是太空锁温材料……

但此刻,如果把胖东来那张184元的成本单拿出来一照,这些昂贵的理由还能站得住脚吗?

假设我们把标准放宽一点,把一件中高端羽绒服的各项配置都拉满

面料用顶级的,算它100块;辅料拉链全部用一线大牌,人工费给足,再加上物流仓储、设计费,再算它100块;充绒量给你加到150克甚至更多,原料成本也不过就是七八十块。

把所有这些“顶配”加在一起,一件衣服的物理硬成本,满打满算也就不到三百块,那商场里挂着的那个三千块的售价,究竟是在为什么买单?

你花的钱,大头流向了商场的昂贵租金,流向了明星代言的高额出场费,流向了品牌在各种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广告费。

当然,还有经销商层层转包后的加价,以及品牌方对于“高端形象”所需的溢价维持。彼时,有人或许会跳出来反驳说,胖东来这纯粹是在作秀,是在搞营销博眼球。

对此,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在这个商业社会里,如果说诚实公开成本是一种作秀,那么这种作秀的门槛未免也太高了。

你见过有第二家企业敢这么“作秀”吗?那些国际大牌敢吗?那个卖几千甚至上万的某鹅品牌,敢把成本结构贴在每一件衣服的袖口上吗?

他们绝对不敢,因为这种透明一旦开启,就是一场对品牌神话的毁灭性打击。

深受套路之苦的消费者

当消费者真的看清了底牌,发现自己辛苦攒钱买的那份“尊贵”,其实成本低得可怜,那种瞬间觉得自己是“冤大头”的愤怒,足以冲垮任何一个靠讲故事支撑起来的品牌溢价。

而胖东来之所以敢,是因为他本身就没想赚那份暴利,72元的利润,除去门店租金、水电费、员工工资,真正落到口袋里的纯利,可能也就二三十块钱

这件事最荒诞的地方不在于衣服便宜,而在于这种正常的商业行为,竟然被逼成了一种“网红现象”。

什么时候开始,商家诚实一点,不明着坑人,竟然成了一件稀缺到值得上头条的大新闻?不得不说,现在的消费者太惨了,被规训出了一种奇怪的逻辑:便宜的一定是假的。

这种市场舆论,本质上就是一种恐吓,它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焦虑,逼着想买件真东西的消费者不得不掏更多的钱去买个“心安”。

消费者并不是真的钱多没处花,而是被吓怕了,只能咬牙往高价区跑,以为价格就是品质的唯一保险栓。

而胖东来做的,不仅仅是卖了一件便宜衣服,他是把这个所谓的“保险栓”给砸烂了,他用那个成本清单告诉所有人:价格和品质,不一定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

你可以用合理的价格,买到真材实料的东西,那个所谓的“市场共识”,不过是商家们为了维持高利润默契维护的一层窗户纸。

现在这层纸被捅破了,外面的寒风吹进来,那些身上没穿衣服、光顾着捞钱的品牌,自然会觉得冷,不过这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胖东来这种简单粗暴的价格售卖方式,对于深受套路之苦的消费者来说,不仅实用高效,甚至带着一种治愈感。

这不是简单的“服务好”三个字能概括的,这是一种尊重,一种把消费者当成有智商、有尊严的人来对待的态度。

希望通过此事,部分用华丽辞藻和虚高价格堆砌起来的“商品长城”,可以慢慢减少并消失,不说复制胖东来吧,起码也得合理定价和正常卖货。

也希望消费者平时理性购物,眼神里多一份审视,少一份盲从,避开“高标价+促销”的套路,让自己辛苦赚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有价值。

笔者观点

这场由一件羽绒服引发的争议,本质上是诚信经营与行业暴利的碰撞,胖东来的72元利润,打醒的不仅是那些依赖虚高定价牟利的品牌,更是被消费焦虑裹挟的市场观念

真诚与透明成为稀缺品,胖东来的做法给行业立了一个简单却珍贵的标杆:商业的本质,本就该是明明白白赚钱,踏踏实实做事。

毕竟商业世界里,真正的核武器从来不是价格战,而是“透明式操作”,在切实的成本面前,所有的品牌光环,都显得苍白无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财经   东来   羽绒服   底裤   成本   消费者   品牌   衣服   鸭绒   行业   市场   价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