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阿昌:民国邮差躲轰炸拒私货,生命守护通讯生命线

1938年南京沦陷后,邮差在日军轰炸中出于畏惧,蜷缩成团,双手却死死护住胸前的邮包——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民国邮差真实的职业本能反映。

AI生成

电影中的邮差——阿昌

电影《南京照相馆》的上映,主人公邮差阿昌,穿着绿色的沾着灰尘的制服,帆布邮包磨得发亮,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南京的大街小巷,挨家挨户的送信件,也令不少人回忆起过去信件邮差的时代。

尤其在电话尚未普及的年代,人们主要于亲朋好友联系的方式就是信件,正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尤其在民国电话电报没普及,穿梭在城市街巷与乡村阡陌之间的邮差,并不是单纯的“信件传递者”,乃是民国通讯网络的“毛细血管”。当时民众就是通过信件的信息维持情感,战乱的乱世也是依靠邮差的信件维持秩序。

在电影一开头,邮差阿昌为了给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寻找女儿寄来的家书,毅然断绝了邮政局长上车的邀请,毅然返折回邮局。

当老爷爷看到女儿的信件里报平安,心里非常高兴。但阿昌却错过了前往码头的邮政卡车,但由此也躲过了一场日军的轰炸,捡回了一条命。这一情节勾勒出阿昌“胆小又善良”的社会底层人物性格,也代表民国邮差从业人员的性格。

只要我们翻开民国时候的《邮政月报》《申报》等历史文献,就可以获知电影中阿昌躲轰炸,随时可能丧命的生活非艺术虚构,却是民国无数邮差群体的生存缩影。

在民国依靠信件通信的时代,邮差们都是在道路上的“铁脚板”,挨家挨户挨村传递着信件。战火硝烟时候,却容易变为被毙的“活靶子”。邮差们没有和平年代的岁月静好,很多时候都在“躲轰炸、拒私货”危险的刀尖上行走,不小心就失去了生命,这也是民国普通百姓生活艰辛的反映。现在,本文就讲述民国邮差们职业群体的生活。

公务员考试?民国邮差选拔比高考还难!

电影中阿昌的邮差编号是1213,象征南京沦陷的日期。但这个编号并非虚构,乃代表民国邮政系统的管理制度。

民国建立初期,邮政上也借鉴了西方的邮政制度管理制度,对传递信件的邮差,都是进行严格选拔和考核。如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一样,采取严格的邮差选拔制度。邮差选拔条件是年龄在18-35岁之间,身体健康(无残疾无传染病),能识文断字,以及基础算术能力,以便处理邮寄信件、汇款、包裹登记等事项,一部分地区还核查家庭背景,排除犯罪记录者。

除了选拔严格之外,当邮差还需要严格的技能考核,考核技能就是“路线记忆”和“投递速度”,主要就是考察考生能在短时间内,熟记沿途街道、门牌编号,完成模拟投递。乡村邮差,主要还考核对山路和渡口的熟悉程度,以及应对恶劣天气的能力。

民国邮政局

如1936年南京邮政局招考时:

“应征者需通过《邮政章程》的笔试,负重30斤步行20里,目测能辨识如鸦片、军火等50种常见违禁品,录取率通常不足15%,应聘者多为城市贫民或破产农民,78%的邮差仅有小学文化——1936年南京邮政档案(南京市档案馆藏,全宗号J001-1936-089)。

邮差通过考核之后,要经过邮差投递知识的1-3个月的培训,培训之后才能上岗工作。当时民国邮差大多数穿着标志性的绿色制服,大多数邮差都是男子,只有在上海、北平等大城市的女校、医院和高档住宅区,才是女子邮差。

由于民国邮差选拔严格,属于交通部的“国家雇员”,如影视剧的阿昌一样,有编号管理,享受国家薪资,社会地位还是高于工人、黄包车夫等社会底层民众。

民国邮差:低收入高风险

但是,享受国家薪资的民国邮差,却是典型的“低收入高风险”职业,不具备有公务员的福利和保障。1935年《交通部邮政统计年报》载明:全国邮差月薪平均12-18银元。

民国邮政所

要知道,当时普通工人月薪8银元,小学教师月薪30银元。邮差的收入高于体力劳动者(车夫、工人),基本可租单间(月租3银圆)、每日吃两顿荤食;但是低于知识分子和政府编制的公务员(教师、编辑)。

但邮差没有任何社会福利保障。城市邮差大多数是配置自行车,但需要交押金,如1932年北平邮政局要求邮差缴纳20银元押金才能领车(相当于2个月工资),一旦车辆损坏从押金扣款,这也是变相对邮差的剥削。

1929年浙江邮政报告称:

“疟疾致死的邮差,家属仅获5银圆丧葬费。”

由于没有福利保障,这也使得邮差生存状况堪忧。如1936 年《申报》报道,南京邮差李正明在投递时被人力车撞伤,邮政局只给了 15 银元医药费,之后治疗花光了家里的积蓄。

最令人心疼,就是邮差乃是辛苦的体力活,日常工作强度惊人。民国城市的邮差,如电影中的阿昌一样,乃是快节奏的“绿衣人”。工作时间一般是早上六点到晚上八点,遇急件需连夜送达。每日步行或骑自行车投递100-200封信件,需熟记街巷布局。银行汇票、政府公文需优先投递,延误可能受罚。

上海邮政局1935年规章载:“邮差须‘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延误者罚薪三日。”可以看到邮差工作任务的繁重。

乡村邮差,基本上是山间小路的孤行者。在农村的山路,需要步行,或者驴车和马车、小船颠簸航行,偏远地区甚至如云南怒江峡谷需溜索过江,脚下是奔腾的江水,怀里是前线士兵的家书。

1920年代,河北,一位邮差戴着帽子,穿着棉大衣

由于乡村交通不通,邮差可能一周才跑一趟,每日在山路步行30-50里,风雨无阻送信,几天才到达目的地,邮件一般用油布包裹防雨,路上可能遇到野兽、土匪、自然灾害等危险,可谓高危职业!

抗黑帮:邮差每天都是“生死时速”

民国是一个军阀割据时代,各路军阀各自为政,通过邮政信件从事走私现象屡屡发生。为此,邮差还要当兼职的“人肉验货员”,练就火眼金睛的功夫,一眼发现违禁品。如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邮政法实施细则》规定,邮差需目测检查邮件是否含违禁品,如发现私货(走私烟土、军火等),必须上报。

战乱时代的邮差:躲炸弹威胁

在民国战乱时代的邮差,经常躲避炸弹,稍有不慎就没命了。这不是夸张,是每天面临的现实。 20世纪40年代,江苏无锡邮政人员在收集整理邮筒里的信件

20世纪40年代,江苏无锡邮政人员在收集整理邮筒里的信件

如抗战爆发之后,日军为了更快占领中国领土,对中国主要城市都是进行“无差别轰炸”战略,邮政设施成为了重点目标。

美国传教士魏特琳在《烽火连天中的南京》(1938年)中写道:

“邮差们像蚂蚁般在瓦砾中穿行,昨天送信的巷子,今天已成焦土。”(P.142)

由于日军的轰炸频繁,“躲轰炸”就是战乱时候邮差们的必修课。根据1940 年《邮政月报》第 8 期统计,1937-1940 年国统区,一共有 三十二名邮差在投递信件中。因轰炸伤亡,尤其是南京、上海的邮差伤亡率更高。

根据记载,1937 年 10 月,南京邮差陈永发在新街口投递时,日军飞机轰炸南京,投掷的炸弹就落在附近,他出于邮差的职业道德,用身体抱着包裹进了路边的店铺。虽然玻璃碎片划伤了他的脸,邮包却没沾一点灰。但是,同一路段的另一位邮差,却来不及躲避就丧命了。

1937年,中国上海一名邮差

在1941年重庆大轰炸时候,邮差们一边听着防空警报,一边投递邮件。当警报响了,就躲进防空洞,警报一停就立刻出发投递。很多邮差一天要进很多次防空洞,躲三四次轰炸,天黑最终才能回家,可谓是危险又辛苦!

拒绝私货

如前面讲述,民国走私猖獗,邮差就是终点贿赂的对象。在1935年《申报》报道:上海法租界鸦片贩子日塞邮差2银元,求夹带”小包裹”,面对贿赂,邮差遭遇两难的选择。如果收贿赂,根据邮政局的规则,肯定是被罚款和革职,丢掉这一体面的饭碗。但如果拒收贿赂,肯定遭遇到黑社会帮派的报复。

如在1936年天津《大公报》载,邮差张德海因拒收藏有军火的“茶叶包”,被黑社会帮派砍伤了左臂。

这是有具体的例子证明的,在南京市档案馆藏《首都邮政局违纪案卷》(1937年)显示,1936年全国邮差因“拒私货”,遭到莫名其妙的袭击事件,一共达137起,其中32人残疾。

南京市档案馆《首都邮政局殉职名录》(1938年,全宗号J001-1938-045)也这么记载:

“南京下关邮局,李德明,28岁。1938年1月12日,拒收日本商人‘糖盒’(内藏手枪零件),被日本宪兵以‘破坏大东亚共荣’罪名当街枪决。”

民国邮差:传递地下情报信息

抗日时候,邮差政治作用特别凸显。在很多日伪区也就是沦陷区的邮差,出于爱国心,主动配合抗日地下情报工作人员的工作。这些邮差虽然被日军强迫佩戴“大东亚共荣”的袖标,在日军的严密监控下传递“非敏感”的邮件,但也秘密协助抗日地下组织传递情报信息。

1951年,河北定州,邮递员将报纸送到当地农民手中

但这些工作都是高危的行业,稍有不谨慎就丧失性命。

如在日伪区的邮差王德胜(化名),借用投递信件之便利,把奎宁、磺胺等禁运药品藏入邮件,送至陕西的八路军根据地。

后来,在1943年,王德胜由于汉奸告密被逮捕,就义前高喊着:

“老子送的是中国人的救命信!”,可以看到普通邮差的拳拳爱国心。(《晋察冀日报》1943年8月)

邮差传报信息事情增多,这也使日寇把邮差当敌人看待。根据《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8日记载:

“日本宪兵以‘通敌’为由,当街枪杀3名邮差,只因他们试图修复邮政线路。”拉贝试图交涉,却被告知:“送信的,都是敌人。”

“民国邮局

又如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的时候,上海邮差赵振铎因退回“日商礼品”(实为情报胶卷),全家遭日军扫射(《上海抗战时期邮政史料》,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第77页)。

又如 1941 年,北平邮差赵文华因不知情帮人带了 “印有抗日标语的传单”,被日军逮捕后也没出来。

民国邮差:乱世通讯的生命线

民国邮差送的信件,有前线士兵与家人的家书、商业的生意函、师生同学的信件等,这些信件都是民众的通讯信息,邮差自然成为民众“通讯生命线”的守护者。

所以,民国邮差在飞机轰炸的硝烟中,即使害怕得蜷缩成团,也要双臂保护邮包,守卫邮包里民众的信件!这不是煽情,却是民国邮差捍卫通讯的责任心反应!

如在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前,邮政总局发布《告全体邮员书》,赋予邮差在战争时候的责任:

“纵使炮火连天,邮路即国脉。一信不达,民心即散!”(《申报》1937年11月25日)。

这也使很多邮差为了这一份职业责任,牺牲生命也要护送信件!

德国商人约翰·拉贝在日记中,对当时普通邮差的责任心做了详细记录:

1938年1月,7名邮差冒死将平民的求救信送到安全区,在途中一共5人被日军杀,但信最终抵达武汉——这封信的送达,直接促成国际红十字会介入救援。

为了表彰这些邮差在战乱年代,为民众服务的责任心,1946年国民政府在光复南京之后,追授这七名战时殉职邮差为“忠烈”。

在民国战场的大后方,邮差不仅是传递信件,更承担着前线与后方联络信息的辅助工作。1938 年《申报》报道,抗战后方的湖南、四川等地的乡村邮差,经常帮前线军人传递家书,既能稳定军心,又鼓舞作战的士气!解放战争时候,国统区的邮差也配合共产党的宣传政策,向民众递送我党的宣传片,乃我党政治动员的重要力量。

结语

当代社会,我们在手机上动一动手指,就能发送一条微信信息。但我们需记住,在民国战乱时代,曾经有一群“绿衣人”,用生命为民众传递信息,守护民众的每一封家书。

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即使电影是虚构的,但真实的邮差阿昌却活在民国的街头和乡间小道。在那时代,邮差们为了送情报信息、或者报平安的家书,躲过的每一枚炸弹、每一次轰炸、每一次为送信的长途跋涉,每一次在信件拒收的私货,都是履行邮差职业的家国情怀。

所以,民国邮差的故事,不只是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挣扎,却是平凡的普通人用汗水和生命,诠释了 “责任” 二字的重量,他们的身影,值得被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南京照相馆》“照”出深沉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8

标签:历史   私货   邮差   生命线   照相馆   南京   民国   生命   通讯   信件   邮政   日军   邮政局   银元   民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