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揭晓,再次将 “创新驱动增长” 推至舆论焦点。
三位经济学家因揭示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摘得殊荣,其中阿吉翁与豪伊特提出的 “创造性破坏” 理论更是引发学界热议。
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理论的源头 ,熊彼特的原始思想,与当下的解读似乎相去甚远。
当 “创造性破坏” 成为政府干预市场的依据时,我们是否该追问:这究竟是理论的发展,还是对初心的背离?
2017 年,马克龙首次角逐法国总统宝座时,一支经济学家团队为其量身打造了经济政策框架,核心成员便是日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菲利普・阿吉翁。
彼时,阿吉翁以 “创造性破坏” 理论为基石,为马克龙阵营过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蓝图,其理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法国新政的核心支撑。
在当时的政策宣传中,这套理论被宣称能激活法国企业的创新活力,打破经济停滞的僵局,让高福利、高税收下的法国经济重焕生机。
然而,八年的政策实践,却让法国经济陷入了难以挣脱的困局。
数据显示,法国政府债务率从 2017 年的 97% 一路攀升,到 2025 年二季度已突破 115.6%,债务规模创下历史新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济增速的持续低迷,GDP 增速从 2017 年的 2.3% 逐年下滑,2025 年的预期增速仅为 0.7%,在欧洲主要经济体中沦为末流。
曾经承诺的 “创新增长” 迟迟未现,反而出现了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市场活力不足的现象,法国民众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也不断受挫。
不难发现阿吉翁理论中 “技术优先” 的导向,与法国的市场实际严重脱节。
在该理论指导下,法国政府将大量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中,却忽视了市场需求的真实导向。
许多创新项目看似技术先进,却因不符合消费者需求或市场趋势,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增长动力。
与此同时,过度的政府干预还打乱了市场自身的资源配置节奏,加剧了经济结构的失衡,
传统优势产业得不到有效扶持,新兴产业又因脱离市场而举步维艰,最终让法国经济在 “高债务、低增长” 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1942 年,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中,将 “创造性破坏” 定义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机制。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这一概念代表着资本主义从内部实现自我革新的活力,企业家通过创新,将生产要素进行全新组合,打破旧有的生产模式与产业形态。
在 “破坏” 旧秩序的同时,“创造” 出更高效的经济结构。
熊彼特尤为强调企业家的冒险精神,认为正是这种敢于突破、勇于尝试的精神,才是推动 “创造性破坏” 持续发生、促进经济动态演化的关键。
在他看来,“破坏” 不是目的,而是 “创造” 的必经之路,是资本主义实现自我更新的天然优势。
然而,阿吉翁与豪伊特在 1990 年发表的《通过创造性破坏的增长模型》一文中,却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他们宣称 “首次将熊彼特理论模型化”,用复杂的数学公式和逻辑框架,将 “创造性破坏” 转化为可计算、可调控的 “增长引擎”。
在这套模型里,熊彼特笔下充满动态与活力的 “范式革命”,被降格成了简单的 “成本算术”—— 创新不再是企业家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而是研发投入的机械产出。
仿佛只要企业增加研发资金,创新就会按固定比例出现。
“破坏” 也不再是旧技术自然迭代的过程,而是需要政府通过补贴、税收等政策干预的 “外部性问题”。
这种模型化的解读,完全剥离了 “创造性破坏” 原本的思想内核。
忽视了创新对经济结构的深层重塑作用,也弱化了企业家在其中的核心价值,让这一理论失去了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与指导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阿吉翁的这套模型还刻意回避了全球产业链中 “破坏权” 的不平等分配问题,暗含着鲜明的西方中心主义叙事逻辑。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不同,对 “创造性破坏” 的承受能力与获益程度也存在巨大差异。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与资本优势,往往能在 “破坏” 旧产业链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可能沦为 “破坏” 的受害者。
但阿吉翁的模型却对这一现实避而不谈,只一味强调通过政府干预来 “纠正” 市场,其理论的片面性与局限性显而易见。
阿吉翁的 “创造性破坏” 理论并非毫无争议,中国学者邓正红便提出了尖锐批判。直指其是 “西方资本导向的伪命题”。
该理论最大的核心缺陷的在于完全忽视了市场需求的基础性作用,创新若脱离消费者真实需求,再精妙的技术突破也只是空中楼阁。
无法真正驱动经济增长,这一观点恰好戳中了阿吉翁理论与法国实践脱节的关键,这场学界交锋的本质,是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
阿吉翁理论奉行 “技术驱动”,将旧技术淘汰视为增长必然代价,认为只要通过政府干预推动技术迭代,经济就能自然向前。
“软实力哲学” 则主张 “需求驱动”,强调经济增长应建立在价值累积与规则优化之上。
通过满足市场需求激活内生动力,而非盲目追求技术颠覆,两种思路的差异,在政策实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以阿吉翁主张的绿色创新补贴政策为例,其矛盾点暴露无遗。
企业家主导的创新,本质是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 的过程,成功则获得市场回报,失败则自行承担损失,这种盈亏自负的机制倒逼创新贴合需求。
而政府主导的补贴,却是 “用纳税人的钱豪赌”官员并非市场主体,难以精准判断创新方向,一旦决策失误,成本便由全民埋单。
法国曾投入巨额资金补贴新能源项目,却因脱离民众消费能力与市场实际需求。
多数项目沦为 “僵尸工程”,这正是两种发展观碰撞下,错误理论导致资源错配的典型案例。
202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奖项分配,本身就暗藏争议。
阿吉翁与豪伊特共享一半奖金,其研究被诺奖委员会评价为 “搭建起理论与现实政策之间的桥梁”,但这一评价却引发学界广泛质疑。
不少学者指出,所谓 “桥梁”,实则是将被曲解的 “创造性破坏” 理论,包装成政府干预市场的 “合法依据”,与熊彼特原始思想背道而驰。
更值得深思的是,诺奖对阿吉翁理论的肯定,折射出当下经济学研究 “模型至上” 的异化倾向。
阿吉翁用微分方程、随机过程构建的复杂模型,看似让理论更 “科学”,却离现实经济越来越远。
它既无法解释美国高债务与高增长并存的悖论,也回避了中国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实践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
当经济学研究沉迷于数学公式的精妙,而非解决真实经济问题,理论便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正如诸多批评者所言,202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阿吉翁,是 “数学模型的胜利,却是思想价值的溃败”。
法国经济 “高债务、低增长” 的困局,已用实践证明该理论的局限性。
而诺奖的背书,若进一步让这种脱离现实的理论影响更多国家政策,或将引发更广泛的经济问题,这正是这场奖项争议背后最值得警惕的地方。
2025 年诺奖对 “创造性破坏” 理论的推崇,本质是一场思想背离的闹剧。
阿吉翁用数学模型阉割熊彼特理论内核,将其转化为政府干预的工具,最终导致法国经济陷入停滞。
经济学不是数学游戏,理论的价值在于贴合现实、指导实践。
唯有回归 “市场主导、需求导向” 的本质,尊重企业家创新活力,才能真正释放经济增长动能,这才是对 “创造性破坏” 思想的真正传承。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