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媒体看淮安”主题采风系列报道之六:
淮安:加快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
近年来,淮安始终坚持以工业强市为引领,深度对接融入长三角产业集群分工和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着力培育“7+3”先进制造业和“35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提供坚强支撑和保障,加快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
据了解,2024年8月,淮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努力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35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即加快建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化工新材料、金属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纤维新材料、生物医药大健康、智能制造装备5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精心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人工智能、绿色环保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全市工业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45%。
千亿级集群崛起:三大支柱锚定产业制高点
置身工业强省,面对强手如林的局面,淮安向“优”而行,走实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深入践行“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理念,全力打造“四最”一流营商环境,助力工业经济扩增量、优存量、提质量。
2024年,淮安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开票销售、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9.4%、11%和21.3%,均居全省第一,光伏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江苏省新一代信息通信、新型食品、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承载区域。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是淮安将打造的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全球第一大笔记型电脑键盘制造商达方电子在淮月产量达200万台;荣芯半导体是江苏省长江以北唯一的12英寸晶圆制造企业。澳洋顺昌、纳沛斯、蔚蓝锂芯等一批行业龙头齐聚淮安。淮安将依托现有优质资源,全面推进半导体设计、制造、封测、材料、检测等全产业链发展,努力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PCB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LED外延片及芯片生产基地。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淮安成功引入天合光能、捷泰新能源、阿特斯等百亿级项目,南高齿项目可生产行业内功率最大的海上风电齿轮箱。淮安正加快发展新一代光伏产品,因地制宜深入发展风电、氢能等细分领域,全力打造全省新能源产业特色发展基地。
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方面,淮安拥有比亚迪集团全球唯一新能源商用车基地,集聚韩泰轮胎、双环齿轮、纽泰格、和兴汽车等一大批产业链中下游配套企业。淮安正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打造全国最大新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
五百亿级矩阵:五大赛道锻造硬核竞争力
同时,淮安将全力打造五个五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覆盖化工新材料、金属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纤维新材料、生物医药大健康、智能制造装备等五大产业。
在化工新材料产业方面,淮安地下岩盐资源储量丰富,拥有全省唯一依托地方资源优势打造建设的特色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正加快发展氟硅新材料、高性能催化剂和助剂、高纯电子特气等高端专用化学品,以及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先进高分子材料。
在金属及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方面,淮钢特钢连续多年开票超150亿元;中天精品钢帘线项目、巨石玻纤项目将分别建成全球最大的超高强精品钢帘线生产基地、行业内智能化装备水平最高的生产基地。淮安正加快发展高性能人工合成、天然矿物质功能材料、高纯石英制品等产品,推动玻纤、石英砂等产品加快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条。
在纤维新材料产业方面,随着台华锦纶新材料、闽瑞股份微细旦双组分复合纤维产业化等百亿项目落户,淮安正加快发展以再生纤维、功能性纤维、高性能纤维为主的纤维新材料产业,推进高端纺织、功能面料、品牌服装等产业协同发展,努力打造全省纤维新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基地。
在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方面,淮安目前集聚了修正药业、天士力帝益药业、正大清江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淮安正大力推进高端仿制药、创新药开发及产业化,统筹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医用耗材、医学影像设备、治疗设备等产品。积极发展特医食品和功能性食品。
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方面,拥有石油机械、仪器仪表、专用设备精密配件、现代教体高端装备等6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以及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苏淮数智产业园、经开区高端装备制造、金湖节能环保装备等一批省级产业园区和基地。
百亿级新势力:前沿赛道激活未来动能
淮安还将精心培育三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涵盖软件和信息服务、人工智能、绿色环保三个产业。
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方面,淮安下着力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宁淮绿色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建设,加快发展以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为重点的嵌入式软件,前瞻布局6G等前沿领域平台软件,加快构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淮安已集聚了一批农业机器人、安防机器人、仓储机器人等重点项目,加快布局通用计算框架、通用智能芯片、类脑智能算法等前沿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无人驾驶等智能终端产品。
在绿色环保产业方面,淮安正积极策应国家“3060”双碳目标,加快高效节能、先进环保、零碳(低碳)供能等装备研发制造、集成创新。推动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组叶片、动力电池等新型固废材料综合循环利用。
如今,产业集聚的“葡萄串”效应正在不断释放。2024年,淮安全市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占工业比重达78.1%、较“十三五”末提高23.1个百分点,光伏产业集群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列,入选全省新能源、新一代信息通信、新型食品3个集群重点承载区域,金湖县先进节能环保能源装备产业集群、淮安区机械设备精密配件产业集群新创成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智能装备及新能源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元。
愿景展望:成为长三角北翼崛起的“新质生产力高地”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下一步,淮安将重点培育壮大“35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建链延链、壮大规模,确保今年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元;同时,科学谋划布局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做到既不盲目跟风、也要保持战略主动。
史志军表示,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淮安将在政、产、学、研、用的协同上,提升全市域的创新浓度,打造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建平台。 整合全市100多个科创载体(含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9个省部级实验室),强化科教产业园全市“创新之核”功能,深化宁淮科创走廊合作,提升科创载体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水平,更好助力科技企业培育、产业创新发展。
二是强主体。 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对内”支持龙头企业成立创新联合体,引导更多企业走“专精特新”路径;“对外”深化双招双引,推动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同步建设、同步招引,使更多“专精特新”项目和企业落户淮安;同时,依托“人才飞地”等工作帮助企业破解紧缺难题,不断壮大科创企业队伍、提升企业科创能力。
三是促转化。 淮安与多个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了总额8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10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以及10亿元的人才创投基金,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科创成果转化。淮安将积极牵线搭桥,推动校企利益捆绑、深度合作,深化科创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促进更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成果在淮安落地转化,形成实实在在的新质生产力。
据了解,2025年,淮安将继续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在项目攻坚、企业培育、产业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构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高地,为筑牢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坚实工业基础贡献力量。
相关专家指出,淮安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转型,体现了后发地区“精准卡位、链群共生”的突围智慧。其“千亿-五百亿-百亿”梯度产业集群培育体系,或为全国同类城市产业升级提供范式参考。随着“葡萄串效应”持续释放,这座千年运河之都正以“硬核产业”重绘自身在长三角经济版图中的坐标。(魏国家/文)
更新时间:2025-04-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