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99岁抗日老革命文询:忆战斗青春,传革命精神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日前,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的病房里,99岁的抗日老革命文询饱含深情地唱出了这首《毕业歌》。这是她在抗日战争时常常唱起的一首歌曲,动人的旋律沉淀着岁月,带领我们重新回到了她战斗的青春。

受进步思想影响 毅然走向革命道路

文询,原名闻立英,出生于1926年2月,祖籍在湖北省浠水县下巴河望天湖畔。闻家是那一带的名门望族,传说是文天祥流落至此的一脉。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学者、革命烈士闻一多是她的堂伯父。小时候,人们都叫她“大小姐”。1938年,武汉沦陷。12岁的文询被迫失学,只能回到祖屋闻家大宅。她的母亲和族人思想僵化,给了她很多束缚,失学的悲愤和对出路的迷茫使她异常苦闷。

而在这痛苦中,有一束光照亮了她的生活。文询的七伯父闻允志,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回国投身抗日。父亲闻振之是一名地下工作者。下巴河曾是敌、我、顽三方的“拉锯区”,闻家成为新四军地下联络点。晚上,父亲常抽空给她和妹妹讲抗日形势和延安的革命故事。文询受到他们的影响,耳濡目染接受了很多进步思想。1940年,闻允志率部开辟抗日根据地,任冀鲁豫第一军分区政委,同年8月,与日寇激战中壮烈牺牲。回忆起七伯父,文询眼中泛起泪光:“我对我的七伯父非常景仰,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后来走的路,就是他走的路!”

一个生活在深宅大院中的“名门闺秀”,渐成“赤色”分子。新四军五师用毛边纸印的《七七报》及七伯父留在家中的革命书刊,成为文询和妹妹视如珍宝的读物,每晚点着煤油灯,如饥似渴地研读。“这个年代正是我们全中国人民觉醒的年代!”她说,“我是在战争中成长,在战争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16岁的文询写下入党申请书,交给了住在她家的中共地下工作者徐斌(时任黄冈县委会秘书)。组织看中了文询的进步思想和较高觉悟,1944年农历正月十五,在祖屋的一间空房子里,18岁的文询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没有与家人道别,只留下一封信的文询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战火中洗礼 在淬炼中成长

在地下党领导下,文询在学校发起成立“黎春诗社”,以诗社为名,团结进步青年学生,一道宣传抗日,发动大家投身革命。“我组织了一个黎春诗社,作为我们的共产党活动小组。”文询回忆,她就是通过诗社吸收先进青年,并且收集日本侵略者的动向和情报。“当时抗战的歌特别的多,抗战歌声此起彼伏,我和14岁的妹妹都在舞台上宣传。”文询说。

刚到抗日游击区,国民党李品仙部队前来“围剿”根据地,文询连夜随部队出发急行军,跋山涉水,穿行了几十里路程的烂泥田,鞋子掉了,大伙就光着脚,跑了三天两夜,终于到达陂安南。

在鄂豫边区实验中学,回忆这段难忘的岁月,大家闺秀出身的文询依然津津乐道:“我做的鞋全都分了,衣服也分给了同学,每天就穿小布褂,地上睡的是稻草。写字时墨水是颜料画的,笔杆是筷子,一支铅笔要锯三节拿来写字……什么样的艰苦我都能坚持。这是革命的理想信念,一定要改造自己!”

时值八路军南下,文询被派到陂安南中心县委妇女服务队工作,发动组织群众纺纱织布,为八路军的衣食做准备。“我被分配成一名特派员,呼吁老百姓纺棉花。我和他们一起也学会了一门手艺。我纺的线特别好!我还织了一件衣服。”

日本受降当天,听见主持人举拳宣布“日本投降”,文询十分激动:“台下的人都沸腾起来了,我们又跳又喊,都知道要打倒帝国主义!”

共同的理想追求 一辈子的革命伉俪

文询的丈夫彭其光是湖北武汉人,1924年生人,16岁参军,18岁入党,流过血,受过伤,当过侦查兵,深挖潜伏,多次立功受奖,有着丰富的侦探阅历和战斗经验。特别在解放武汉时,作出重大贡献。

1948年12月,担负侦察敌情工作的中共中央中原局社会部在河南禹县成立,时年24岁的彭其光是侦察科负责人,22岁的妻子文询是材料科科员。

中原局社会部选派以彭其光为首的9人组成江汉前线情报工作组,进驻湖北,为解放武汉做准备。1948年12月31日,彭其光率工作组前往湖北省京山县以南江汉军区所在地。文询则在材料科,对收集上来的情报进行汇总和分类,与同志们一起整理出版《武汉调查》资料,为解放和接管武汉服务。

到达江汉军区后,彭其光等在江汉二地委城工部的配合下开展工作,后转到江汉第三军分区。他们将搜集到的“华中剿总的江防计划”“长江南岸地形图”“武汉地区驻军营房图”,武汉地区国民党的防御设施和兵力配备以及特务机关在武汉布置的潜伏台等重要军事情报汇集成册,及时提供给有关部门。

1949年5月,彭其光在非常时期接洽武汉国民党第19兵团司令张轸派来的起义代表,获取了他的起义想法。他立即向中原局社会部发了加急的请示电报,后商议起义具体方案。张轸按照起义方案率部在金口起义,打乱了白崇禧的撤退计划,对解放武汉产生了极大推力。

解放后,文询来到武汉市公安局工作,先后在公安局一处、经保处、办公室任职。在办公室任职期间,拨乱反正了一千余件冤假错案。1980年10月,调任武汉市司法局,担任办公室主任一职。

永葆革命热情 不忘初心使命

现在的文询已年近百岁,依然精神矍铄。从小到大,她一直坚持阅读,每天都要读报。说到读过的书,文询如数家珍,“我爱读书,读政治,读经济,读文化。我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国家与革命》……”

当被问及“您现在幸福吗?”,文询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我的幸福观可能和其他人不一样。我个人从未想过自己要怎么幸福,要多大的房子,要多大的官。我一辈子把自己的事干好,就不会后悔!”对于保持长寿的秘诀,她说:“一个人的心胸要宽大,能容得下海。我受过的所有苦难,都要将它们融进我的心海,化作一碗甜甜的蜜喝下去。”

“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信念、革命道路不能忘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能丢!”这是她对年轻人的殷切嘱托。

采访尾声,文询回顾她的过往,吟出了周总理喜欢念的几句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记者:邓吟雪

通讯员:任建红 蔡逗逗 崔雨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历史   专访   精神   青春   武汉   伯父   诗社   武汉市   中原   安南   材料科   中国共产党   思想   国民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