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最近罗永浩和西贝吵翻了天,各位大佬都知道了吧?
这事儿说白了,大家气的不是预制菜,是两个关键点,第一,你要告诉我,第二,你不能乱收钱。消费者要知道自己吃的到底是不是预制菜,你要给我选择权,而如果是预制的,那你就不能让我花现炒的钱吃加热包。
比如西式快餐的汉堡包,都知道是预制的,肉饼是冷冻的,面包是提前弄好的,但只卖不到20块钱,大家就不吐槽,就是因为清晰,而且有性价比;但你要卖80块,那就不行。
新华社都说了,预制不预制都行,但要透明,要价格。
罗永浩甩出10万悬赏,要扒西贝预制菜的底;贾国龙那边也硬气,拍着胸脯说绝对非预制。其实这玩意儿早就是连锁餐饮的常规操作了,出餐快、味道稳、成本低,后厨不用一堆厨子也能撑起几十家店。但这次吵这么凶,说白了就是消费者不想当糊涂蛋:我花多少钱,吃的啥,总得让我知道吧?
所以这次预制菜争议凸显了消费者对信息透明度的诉求。
前两年某火锅巨头就栽过跟头,明明用的预制锅底却装现熬,被网友扒出来后评论区直接炸锅,半个月销售额掉了三成,这就是把顾客当傻子耍的下场。
消费者不傻,花了现做的钱,就绝对不想吃加热包,这要求不过分吧?
商家藏着掖着不吭声,这哪是做生意,是拿信任当擦脚布。
透明不是选择题,是做买卖的底线,你亮明底牌,顾客才愿意掏腰包,这既是尊重,更是生意能做长久的根本。
预制菜本身是食品工业化的正常产物,谈不上啥“原罪”。
老祖宗传下来的腌腊、风干手艺,不就是为了让食物放得久、吃得方便?现在的预制菜换了新法子,本质还是那回事。
提高供应效率,让更多人不用天天自己开火也能吃上热乎饭,是好事,但关键是把自己的标准立起来。
对连锁餐饮来讲,这东西更是刚需,不然几十家店靠现炒现做,后厨根本转不开。说到底,用预制菜不丢人,真正不光彩的是藏着掖着不吭声,把消费者当睁眼瞎糊弄。
预制菜本身并无原罪,标准化生产反倒能控安全、稳口味、提效率。但商家用了就得说清楚,让顾客自己选,这才是做生意的正经路子,跟老祖宗传下来的店大不能欺客,要做到童叟无欺是一个理儿。
这场预制菜之争,其实是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别光顾着扩张赚钱,把消费者权益当摆设。
商家透亮了,顾客才买账;顾客较真了,行业才能走得稳。
说到底,买卖双方心齐了,餐饮这盘棋才能下得长久。
其实现在最让人头疼的,是预制菜连个统一说法都没有。
你问商家啥是预制菜,有的说“提前切好的算”,有的说“加热超过10分钟才算”,还有的干脆把“中央厨房配送”和“预制”画等号……
这哪是定义,分明是玩文字游戏。消费者更懵,点个外卖以为是后厨现炒,结果拆开一看是真空包装加热的;去餐厅花高价吃招牌现做,端上来的味道跟超市买的冷冻菜没差。
前阵子有调查显示,超过六成消费者分不清“预制”和“现做”的区别,不是大家不较真,是商家把水搅得太浑,想让你糊涂着掏钱。
说真的,消费者要的哪是啥“零预制”,不过是花的值不值。
你要是明着说“这道菜是中央厨房预制,省了时间但保证新鲜”,价格公道,多数人是能接受的。
罗永浩大战西贝的事情发酵以后,很多餐饮从业者都站出来力挺西贝。
其实吧,这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了。
这时候餐饮行业真正应该做的,是赶快透明化,赶快把价格打下来。
这是抢市场份额的好机会啊,老乡鸡,这不就接住了破天流量么?
现在不少品牌其实已经在做透明化的尝试。有的在菜单上直接标预制、现做,有的在后厨装监控让顾客看制作过程。别看这些事小,效果却挺明显。
有行业报告说,主动标注预制菜的商家,顾客复购率反而比藏着掖着的高两成,差评率低三成。这说明啥?你把底牌亮出来,人家反而觉得你实在,愿意跟你打交道。
毕竟吃饭这事儿,吃得明白比啥都重要,哪怕是预制菜,只要新鲜、安全、价格公道,谁会跟热乎饭过不去?
所以预制菜的事儿,根本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怎么用”“怎么说”。
行业要是真把消费者当回事,就该赶紧把标准立起来:啥算预制菜,哪些该标,怎么标,标在哪,让商家有章可循,让顾客一眼看清。
别再搞那些科技与狠活的套路,也别拿行业惯例当挡箭牌。
生意能做长久,靠的也不是小聪明,是实打实的诚信。
你对顾客敞亮,顾客才会对你捧场,就这么个简单的道理。
各位大佬觉得呢?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