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安徽合肥聚变能源实验室的吊装作业现场,400 吨重的可控核聚变 BEST 装置杜瓦底座,在航天级姿态控制系统的精准操控下缓缓落位。
最终测量数据显示,这个承载着 6700 吨主机系统的 “钢铁基石”,安装误差不足 2 毫米 —— 相当于在篮球场大小的区域内,将偏差控制在一枚硬币的厚度范围里。这一超大型真空部件安装的全球精度纪录,不仅标志着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从科学探索迈入工程验证的关键阶段,更让 “人造太阳” 离点亮现实又近了一大步。
作为全球首个明确计划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的实验装置,BEST 在可控核聚变技术路线上的突破极具颠覆性。
相较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采用的低温超导技术,BEST 全面应用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REBCO),直接将磁场强度提升至 12 特斯拉以上,装置体积压缩 40%,建造成本降低 30%。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
这种 “小体积、高密度、低成本” 的技术路径,彻底扭转了我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跟跑局面:国际同类装置通常需要 30 年以上的研发周期,而 BEST 计划仅用 8 年,就能完成从设计到发电演示的全流程跨越。
要让可控核聚变装置稳定 “燃烧” 1 亿度的等离子体,核心在于用超强磁场将等离子体 “悬浮” 在空中,避免其烧毁容器。
这一过程需突破三大技术瓶颈,而我国产业链上的五家企业,已精准卡位这些关键环节,构成了可控核聚变工程化落地的核心支撑。
超导磁体是 “吊住火球的绳子”,也是可控核聚变装置的能量核心。西部超导作为国内唯一实现低温超导线材全流程量产的企业,其铌三锡(Nb₃Sn)线材早已打破国外垄断,为 ITER 项目供应 60% 以上的磁体线圈材料。
固体传导冷却铌三锡电子超导加速器 图源: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5 年三季度,公司新签 BEST 低温超导线材订单 1.5 亿元,产能同步扩充 200 吨,全年可控核聚变相关订单有望突破 4 亿元。而永鼎股份则主攻高温超导赛道,其研发的 REBCO 带材临界电流密度达 500A/mm²(77K,自场),磁通钉扎强度是国际标准的 3 倍,价格却仅为国外产品的六成。目前,永鼎股份已向 BEST 交付首批高温超导带材,5000 公里扩产项目启动后,将进一步夯实我国在可控核聚变超导材料领域的优势。
被称为 “大锅盖” 的真空室,是隔绝等离子体与外部环境的关键屏障。合锻智能从汽车冲压领域跨界突破,掌握了全球少数能实现聚变堆真空室整体成型与焊接的技术,其 316L 不锈钢关键工艺国内独一份,焊接精度可达 0.01 毫米。
2025 年 5 月,公司已完成 BEST 真空室首批重力支撑交付,2.1 亿元在手订单将在年底前全部落地。
上海电气则以系统总承包商身份发力,其研发的大型真空容器焊接技术,实现焊缝泄漏率≤1×10⁻¹¹ Pa・m³/s 的航天级密封标准,不仅完成 BEST 真空室核心部件供应,2024 年核电设备业务营收更突破 200 亿元,为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工程化集成提供了成熟经验。
偏滤器作为抵御高温侵蚀的 “防火墙”,是可控核聚变装置的 “消耗型心脏”,需定期更换以保证装置稳定运行。
图源:网络
安泰科技研发的 “钨 - 铜梯度复合材料”,可承受 1.5 亿摄氏度等离子体冲刷,作为全球唯一能量产 ITER 级全钨复合偏滤器的企业,其 2025 年可控核聚变新增订单超 3 亿元,市占率高达 80%,同时牵头制定该领域国家标准。
图源:网络
国光电气则凭借 “钼合金 - 碳化锆” 复合涂层技术占据重要份额,2025 年一季度偏滤器交付量同比增长 220%,其极限真空度达 10⁻⁹Pa 的核级真空设备已实现进口替代,2024 年可控核聚变相关订单达 3.2 亿元,占营收比重提升至 18%。
这些企业的技术突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依托我国完整的可控核聚变产业链布局。
2025 年成立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150 亿元),已启动 3000 亿元专项投资计划,构建起 “EAST(科学探索)—BEST(工程验证)—CFETR(商业堆)” 的全链条研发体系。从上游超导材料到中游核心部件,我国已形成 “缺一家则整机停摆” 的产业协同效应,这正是 BEST 能快速推进总装的关键保障。
当然,可控核聚变商业化仍需跨越三道难关:
材料寿命需从目前的 1 万小时提升至商用要求的 10 万小时;需突破氚自持循环技术,实现燃料自给自足;度电成本需降至 0.3 元以下,才能与传统能源竞争。
对此,行业已有明确规划 —— 中科院预测,若 BEST 发电演示成功,我国将在 2040 年前建成全球首座商用水聚变堆,彻底改写能源供给格局。
资本市场已嗅到可控核聚变的机遇,公募基金对国光电气的持仓已升至 12%,相关板块近期也备受关注。但理性来看,可控核聚变是一场跨越数十年的技术长征,而非短期炒作的热点。
短期而言,超导材料、特种金属、真空设备等领域将率先迎来订单释放;长期则需等待技术路线定型与经济性验证。对投资者来说,更适合以长期视角关注产业链进展,而非追逐短期波动。
从 400 吨底座的毫米级精度,到超导线圈的特斯拉级磁场,中国的 “逐日之战” 正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当 BEST 在 2027 年首次点火,当 2030 年 “聚变点亮灯泡” 的目标实现,这些默默突破技术壁垒的中国企业,终将成为全球能源革命的核心力量 —— 而那盏被可控核聚变点亮的灯,或许就是人类告别化石能源、迈向清洁未来的序章。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