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物皆可卷”的中国消费市场里,最会服务的那家公司——海底捞,又整出了一个大动作:开酒店。
消息传出,网上立刻炸锅。有人打趣:“住酒店还能点一份番茄锅底?”
也有人认真分析:“海底捞要是把那一套变态级的服务移植过来,酒店业估计得被卷到窒息。”
但问题来了:这场跨界,会是一次“服务界的神操作”,还是又一场冒险的豪赌?
提到海底捞,几乎所有人第一反应都是:服务好到变态。
等位时有小吃、游戏;坐下就送发圈、眼镜布、甚至婴儿座椅;服务员能帮你剥虾、下菜,还能在你情绪低落时给你唱生日歌、递暖心小卡片。
这种“超预期服务”,把火锅这种普通品类,硬生生做成了社交货币。无论在北京上海,还是三四线城市,海底捞都曾是“排队两小时”的餐饮奇迹。
在餐饮界,海底捞就是“服务的代名词”。因此当它宣布开酒店时,很多人本能地觉得:这事它很可能真能成。
事实上,酒店业早已不缺豪华与硬件。大理石大堂、水晶吊灯、智能马桶,从五星级到精品酒店,都在拼装修和品牌。
但真正能打动消费者的,往往是细节里的温度。
有酒店因为多准备了一份儿童餐,被家长写下长评;
有酒店因为提前在房间放好体温计和药,收获无数好评;
甚至在日本,一些连锁商务酒店因为“前台小姐姐会帮客人把雨伞烘干”而圈粉无数。
可以说,酒店行业的“天花板”,从来不是大理石和床单,而是“人情味”。
这恰恰是海底捞的杀手锏。
那么,海底捞凭什么跨界?
首先是 品牌心智。对消费者来说,海底捞等于“服务周到”。如果它做酒店,大家天然就会期待“入住体验升级版海底捞”。这是其他跨界品牌难以拥有的心智优势。
其次是 用户群体。海底捞的主力用户,正是愿意为体验付费的城市中产和年轻人。他们既是火锅常客,也恰好是酒店消费的主力。
最后是 危机中的转型。近年来餐饮行业受疫情和消费降级冲击,海底捞疯狂扩张后也经历了关店潮。此时选择开酒店,不仅是寻找新增长点,也是对“服务基因”的一次新赛道延伸。
乐观者认为,海底捞的“变态服务”一旦复制到酒店,将刷新行业标杆。比如,入住时就有专属服务员陪同;房间里提前准备宵夜火锅底料;甚至凌晨失眠,也能有专人陪聊。这样的体验,想想就让人期待。
但悲观者提醒,海底捞的服务本质上依赖于高人工成本和强执行力,放到酒店可能“赔本赚吆喝”。
毕竟,顾客愿意为火锅的额外惊喜多等一小时,但未必愿意为酒店“剥虾式服务”支付高房价。
从一个火锅小店,到千亿级连锁,再到如今跨界酒店,海底捞的故事,本质上是中国服务业的一面镜子。
它让我们看到: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的时代,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不是金碧辉煌的硬件,而是细节里的体贴与用心。
海底捞再次证明了一点:在中国市场,服务才是最卷也最持久的武器。
参考资料
财新网:《海底捞开酒店?服务神话能否复制到住宿业》
界面新闻:《海底捞跨界进军酒店,业内:卷服务不等于卷盈利》
新华社:《从火锅到酒店,中国服务业转型升级样本》
每日经济新闻:《海底捞的下半场:关店潮后的生存与转型》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