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台北六张犁纳骨塔的工作人员翻档案时,抽出了一张快脆成蝉翼的纸。
这纸是 1950 年的《领取骨灰遗物呈文》,上面写着申请人杨韵清,要领的是编号 L-7-43 的骨灰盒,落款日子离聂曦被枪决就隔了 48 小时。
之前半个多世纪,总有人说聂曦的骨灰没人要,毕竟 1950 年台北马场町那阵枪响后,吴石、朱枫、陈宝仓的遗骨好歹被家人带回了大陆,就聂曦成了 “孤魂”。

可这张纸一出来,谣言直接碎了 , 哪是没人要,是他表妹杨韵清当年顶着 “谍匪家属” 的压力,把他 “接” 走了。
1950 年 6 月 10 日下午 4 点半,台北马场町刑场,聂曦被反绑着双手,白衬衫扎在军裤里,嘴角还带着笑,枪响前,他只说了句 “祸不及家人”。
当时台湾还在 “戒严”,按《处理叛乱案件条例》,政治犯的遗体得 3 天内领走,不然火化后先放纳骨塔,3 个月没人要就送医学院解剖。

聂曦的妻子高秀娟那时候已经快崩溃了,特务把聂曦受刑的录音循环放给她听,就为了逼她交出电台密码。
本来想硬扛着自己去认领,可后来发现,她连出门都难,更别说去殡仪馆这种容易被盯上的地方。
高秀娟这边把最后希望寄托在杨韵清身上,杨韵清接到消息时,心里估计也打鼓。
那时候她才 26 岁,在台北泉州街一家茶行当记账员,对外也就算个 “远房表妹”,没什么背景,也没经历过这种事。

1950 年 6 月 12 日一早,杨韵清换上阴丹士林布旗袍,把头发盘得整整齐齐,跟茶行老板说 “帮东家取亲戚骨灰”,请了半天假。
她攥着那张委托书,挤在台北市立殡仪馆的长队里,手心估计全是汗,填表的时候,她特意没写 “聂曦”,只写了 “亡者聂能辉”,关系栏填的 “表兄妹”。
工作人员抬头打量她,见她虽然脸色白,手指关节捏得发白,却没说一句多余的话,也就没多问,领到手的骨灰盒就巴掌大,锡皮焊封的,编号 L-7-43。

她不敢在盒子上刻字,怕被人发现,就用针在锡底刺了三个小点 ,“辉、清、娟”,分别代表聂曦、自己和高秀娟。
风险来得比她想的还快,6 月 15 号开始,茶行门口多了两个穿木屐的男人,天天盯着,6 月 18 号,警察以 “户口抽查” 为由上门,翻箱倒柜,连藤篮底部都戳了几刀。
杨韵清没办法,只能把骨灰盒转移到厦门街长老会教堂的祭坛夹层里,三个月后,又转到阳明山一座废弃的茶窑。
那段日子,她养成了三个习惯,不走同一条路,不买同一家面摊的东西,连梦里都不敢喊 “表哥” 的名字。

搞不清她是怎么熬过来的,毕竟每天活在监视里,连喘口气都得小心翼翼,后来高秀娟在 1952 年被诊断出 “重度抑郁伴幻听”。
不得不跟长子分开,小儿子也送到台中亲戚家寄养,杨韵清也没好到哪去,因为 “曾领过匪谍骨灰”,被情治单位列入 “甲种注意名单”,出门前必须到派出所报备。
有人问她为啥不嫁人,她就笑笑说 “我早把一生嫁给 L-7-43 了”,这话听着轻,里面藏的是一辈子的承诺。
1987 年台湾解严,六张犁纳骨塔被列为 “历史建筑”,2003 年台北市政府做文物普查,在塔基最底层发现了那只 “无主” 的锡皮盒,编号只能看清 “L-7-4?”。

那时候杨韵清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她通过教会牧师递话,“那只盒子,我知道是谁。”2011 年,她带着志愿者去纳骨塔,用放大镜在锡底找到那三个早就锈黑的针孔。
那一刻她抱着盒子又哭了,距离第一次认领,已经整整 61 年,2013 年,两岸红十字会开通了 “历史无名骨骸返陆” 通道。
杨韵清把骨灰盒交给厦门台商协会代表时,只提了一个要求,“让他在福建靠海的地方长眠,他当年没能回家的船队,如今可以靠岸了。
很显然,她一直记得聂曦的心愿,也没忘自己的承诺,2014 年清明,江西樟树市革命烈士陵园,编号 L-7-43 的骨灰盒正式下葬。

墓碑上刻着 “聂曦(聂能辉) 1917—1950 隐蔽战线烈士 福建闽清籍”,杨韵清没去现场,只托人带了个白色信封。
里面是 1950 年那张《领取骨灰遗物呈文》的复印件,背面写着 “表哥,任务完成,归队”,其实 2006 年民政部发《革命烈士证明书》时,收件人写的是 “聂曦(无亲属)”。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张证明书能办下来,杨韵清功不可没,从 2003 年起,她背着帆布袋跑遍台北、新竹、台中,找了 32 位 “吴石案” 的知情者。
录了近 20 万字的口述,还把自己保存的聂曦手迹、茶行账本、教会受洗记录一一复印,通过民间渠道寄到福建党史办。

有学者说 “没杨韵清,聂曦的烈士身份至少晚 20 年”,可她面对媒体只肯用 “Y 女士” 的化名,说 “我不是功臣,只是替表哥看家的老太婆”。
2025 年 10 月,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聂曦的雕像和吴石、朱枫、陈宝仓的并列在一起,游客听导游说 “这位聂副官据说骨灰没人领” 时。
广场东南角总会有个佝偻的老人轻声纠正,“他有人领,是我,很多人觉得英雄就得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可杨韵清让我觉得,能在暗处用一辈子守护一份承诺,同样是英雄。

聂曦的骨灰回了家,杨韵清的 “任务” 也完成了,但这个故事不该就这么过去。
下次去烈士陵园,看到那些墓碑时,不妨多想想,每个名字背后,或许都有个像杨韵清这样的人,曾经在暗处为他们点亮过微光。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