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资料,一个日本专家写到,当年日本投降,很多人以为是美国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弹,其实根本不是一颗炸弹的事,真正的原因是苏联出兵。
难道日本害怕苏联不怕美国?读完整篇资料我才明白,苏联的一个动作确实把日本吓坏了。
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立即无条件投降,否则将面临“迅速且彻底的毁灭”。
当时日本虽已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在中国战场深陷泥潭,但军部高层仍抱有幻想,试图凭借所谓的“一亿玉碎”策略,逼迫盟军在谈判中让步,甚至提出“有条件投降”的荒谬诉求。
面对日本的顽固抵抗,美国决定动用当时人类最具破坏力的武器,原子弹。
8月6日凌晨,美军B-29轰炸机“埃诺拉・盖伊”号飞抵广岛上空,一颗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轰然爆炸。瞬间,广岛市中心化为一片火海,近10万平民当场丧生,城市建筑几乎被夷为平地。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核武器用于实战,其惨烈程度震惊世界。
然而,广岛的惨剧并未让日本政府立即低头。日本军部甚至对外隐瞒了原子弹爆炸的真实规模,宣称“只是一次普通的大规模轰炸”,并继续煽动民众“坚守本土”。时任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在记者会上表示,日本将“无视”《波茨坦公告》,继续进行“圣战”。
为了彻底摧毁日本的抵抗意志,美国决定发动第二次核打击。8月9日上午,另一颗名为“胖子”的原子弹在长崎引爆,近7万平民遇难。短短三天内,两颗原子弹造成超过17万人伤亡,这样的伤亡规模在现代战争史上极为罕见。
此时的白宫已然震动,美国原本以为,原子弹的“绝对威慑”能让日本迅速投降,可现实却是,日本最高层仍在犹豫徘徊。
更关键的是,美国当时的核储备极为有限,第三颗原子弹的生产还需时间,若日本继续拖延,后果还是不可预料。
两颗原子弹没能换来日本的签字投降,这不仅让“核威慑”的战略意义变得模糊,更让二战的结束时间充满了不确定性。就在战局陷入僵局时,一个东方大国的突然行动,彻底打破了日本的幻想。
事实上,日本在二战后期始终在打一场“算盘”:
一方面,它寄希望于苏联能从中斡旋,与盟国达成“有条件投降”(比如保留天皇制度、避免本土被占领),另一方面,日本与苏联在1941年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有效期至1946年3月,这让日本误以为苏联短期内不会对自己宣战,从而可以集中力量应对美国和中国的进攻。
但日本显然低估了国际局势的变化,也高估了苏联对“中立条约”的“忠诚度”。随着德国在1945年5月投降,欧洲战场结束,苏联得以将兵力调往远东,而根据美英苏三国此前达成的《雅尔塔协定》,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本宣战。
1945年8月8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紧急召见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当面宣读了苏联对日本的宣战书,此时,距离《苏日中立条约》到期还有7个月,苏联的“撕约宣战”,对日本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当天下午,苏联红军百万大军兵分三路,从蒙古、西伯利亚、远东三个方向同时攻入中国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发起猛攻。
关东军,虽号称“日本陆军精锐”,但经过多年战争消耗,兵力早已被抽调至太平洋战场和中国其他战场,剩下的大多是老弱残兵和缺乏训练的补充兵,装备也远不如巅峰时期。而苏联红军则配备了大量坦克、装甲车和飞机,采用“闪电战”战术,推进速度极快。
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在逃亡途中被苏军抓获
仅仅一天时间,苏联红军就突破了日本关东军的第一道防线,深入中国东北腹地。
8月12日,苏军攻占伪满洲国“首都”长春,8月15日,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在逃亡途中被苏军抓获,存在了14年的伪满洲国彻底覆灭。至8月下旬,日本关东军主力被全歼,近67万日军被俘,中国东北全境解放。
这场战役的速度和烈度,彻底打垮了日本军部的心理防线。在日本高层看来,原子弹虽然可怕,但它毕竟是“点状打击”,且美国当时仅有两颗,日本尚可抱有“美国后续无力继续核打击”的侥幸,可苏联的进攻是“面状推进”,百万大军从陆地压境,直接摧毁了日本在中国大陆最后的战略基地,伪满洲国,而伪满洲国对日本而言,不仅是“战略后方”,更是其“以战养战”的重要物资来源。
更让日本恐惧的,是苏联可能对日本本土发起的进攻。
日本是一个岛国,其本土防御主要依赖海军和空军,而苏联红军拥有强大的陆军和登陆作战能力。一旦苏联军队登陆日本本土,按照当时盟国的分工,苏联很可能会占领日本北部,美国占领南部,日本将面临“南北分治”的局面,这是日本政府最害怕的结果,因为“国家分裂”比“无条件投降”更让他们无法接受。
从《波茨坦公告》发布到原子弹爆炸,日本政府始终在拖延、观望,试图寻找“体面投降”的机会,但苏联宣战、关东军溃败的消息传来后,日本高层彻底放弃了幻想。
8月10日,日本政府正式向盟国发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照会,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正如那位日本专家所言,原子弹是“威慑”,而苏联出兵是“绝境”。苏联的“背后一击”,击碎了日本“本土不被瓜分”的最后希望。
无论是美国的原子弹,还是苏联的出兵,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两根稻草”。事实上,在这两根稻草落下之前,中国战场的持久战早已耗尽了日本的战争潜力,为日本投降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拖住了日本陆军的主力,让日本陷入了“久战不决”的泥潭。
从兵力部署来看,日本陆军的主力长期被牵制在中国战场。1938年,日本陆军总兵力约34个师团,其中在中国战场部署了24个师团,占比超过70%,即使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仍有超过50%的兵力在中国战场作战。
这意味着,日本无法将更多兵力投入到太平洋战场对抗美国,也无法集中力量巩固其在东南亚的占领区,更无法为本土防御储备足够的精锐兵力,这也是后来关东军迅速溃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经济层面来看,中国持久战彻底拖垮了日本的战时经济。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其战争物资主要依赖进口和掠夺。在中国战场,日本虽然占领了中国东部的一些大城市和交通线,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不断破坏日本的交通线、矿山、工厂,让日本“以战养战”的计划彻底破产。
据统计,1937年至1941年,日本在中国战场的军费支出占其总军费的60%以上,为了维持战争,日本不得不大量发行国债,滥发纸币,导致国内通货膨胀严重,民生凋敝。
到1945年,日本国内的粮食、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储备已近枯竭,平民甚至面临“饥寒交迫”的困境,国内反战情绪日益高涨,这样的经济状况,早已支撑不起日本继续进行战争。
从战略层面来看,中国持久战打乱了日本的“大陆政策”和“南进政策”。日本的最初计划是先占领中国,再以中国为基地,进攻东南亚和印度,最终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
但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让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破灭,也让其“大陆政策”迟迟无法实现。为了获取东南亚的石油资源,日本不得不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从而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一边要应对中国战场的持久战,一边要对抗美国的强大军事力量,最终走向失败。
笔者认为,那位日本专家只强调“苏联出兵”的作用,却忽视了中国持久战的根本意义,如果没有中国军民14年的浴血奋战,日本就不会被拖垮,美国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在太平洋战场击败日本,苏联也未必能如此轻易地击溃关东军。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历史事实,不容任何忽视或篡改!
最后不得不说,如今,80年过去了,日本国内仍有一些势力试图歪曲历史、美化侵略,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更需要坚定地捍卫历史真相,铭记这段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