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欠债3万亿还不起,70%国人靠救济,英媒:或沦为“欧洲病夫”

巴黎街头又堵了。“Bloquons tout”(堵住一切),成了法国人这两年最擅长的“全民运动”。地铁停了,超市关了,连药店也罢工了。

与此同时,法国总统马克龙刚刚送走了任内第六位总理,换上新面孔勒科尔努。这一幕,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欧盟核心国家该有的样子。

但这背后的问题,比街头的抗议还“堵”:3.3万亿欧元的债务压得法国喘不过气来,70%的国民生活要靠政府救济,想搞点经济改革,还没开始就被国会和街头双双“投了反对票”。

如果你还记得“欧洲病夫”这个称号曾经属于意大利和希腊,现在,英国媒体已经毫不客气地把它送给了法国。

问题是,曾被视为“欧洲双引擎”之一的法国,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

债务失控

法国现在到底欠了多少钱?3.346万亿欧元,约合GDP的114%。这是什么概念?欧盟当初定下来的财政纪律红线是3%的赤字率,而法国2025年的目标是5%。赤字严重超标,债务膨胀不止,财政部连“遮羞布”都懒得拉了。

更要命的是利息。2024年,法国光是偿还利息就花了670亿欧元,差不多等于整个教育预算。如果借钱的利率继续上升,这个数字恐怕很快就得突破1000亿。简单说,法国现在不是没钱,是挣来的钱都拿去还债了,连“拆东墙补西墙”的材料费都不够了。

这还不是最吓人的。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去年就把法国的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A-。这不是个数字游戏,而是意味着法国借钱的成本要涨,信任度要降,和银行谈贷款可能都得“排队等批”。

有分析说,如果法国继续这么搞下去,会不会像当年的希腊一样,最后得找IMF或欧洲央行来兜底?

当然,法国体量比希腊大,影响更广,但债多了也不是不怕催。更何况,法国的私人债务也不轻,占GDP的146%。

再加上每年7%的巨额贸易逆差,说白了,就是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在“透支”,一边借钱一边过日子,连“下月工资”都不敢想了。

换总理比换季还频繁

你以为法国只是账本难看?其实更难看的,是政治舞台上的“走马灯”。

过去两年,马克龙已经换了六位总理,最近这位贝鲁,是因为一份440亿欧元的紧缩计划被全民反对,直接“下台谢幕”。这份紧缩计划本来是想节省点开支,比如取消一个公共假日、冻结一些社会福利,结果不但左翼骂,中右翼骂,极右翼也跟着骂,最后议会投票一锤定音:不信任,走人。

新总理勒科尔努刚上任,任务却比登珠峰还难:10月中旬之前必须提交新预算,还得想办法拼凑出一个能支持自己的议会联盟。法国现在的议会结构是“三足鼎立”,左翼、中间派、极右翼三方互不买账,谁想动点“真格的”,都得挨板砖。

勒科尔努想搞个“中间+温和左”的联盟试试,可这条路也不平。往左走,企业不干,MEDEF(法国企业大佬协会)已经放话,要罢工示威;往右靠,左翼就掀桌子。总理刚坐热椅子,屁股底下就是定时炸弹。

所以法国政坛现在的氛围,像极了小时候玩的“三国杀”,每次出牌都得提心吊胆,生怕一个操作不慎,就被反将一军。

社会撕裂

说到底,法国今天的难题,不只是经济和政治,还有更深层的“社会撕裂”。

根据法国官方数据,70%的法国人或多或少依赖政府的社会补贴生活。政府支出占GDP的58%,在整个欧盟里都是“顶流”。照理说,这种高福利制度,应该让人民生活得更安稳才对。

可现实是,法国民众越来越不安稳。从2015年巴黎恐袭,到黄背心运动,再到反对养老金改革的大罢工,再到这几个月的“堵住一切”抗议,法国社会像是一个长期发炎的伤口,表面贴着创可贴,里面却在溃烂。

这次抗议波及范围更广。地铁停运、医院排队、老师罢课、药店关门,连公务员都喊着“不干了”。这种“全民抗议”说明问题已经不是哪个群体的利益受损,而是整个社会对体制的信任在崩塌。

更微妙的是,法国人心理上的落差。法国人均财富比德国人低15%,全国有900万人处在贫困线以下。可他们又觉得,我们可是曾经的欧洲大国啊,凭什么活得这么窝囊?这份屈辱感,混合着高税负、低增长、治安恶化,成了最危险的“情绪炸弹”。

英国媒体已经公开称法国为“欧洲病夫”,意大利媒体更是“幸灾乐祸”地点评:“法国终于也尝到了我们这些年过的苦日子。”这不仅是法国国家形象的打折,也是法国人集体自信的崩塌。

关键问题在于,法国的高福利制度是一种“前现代遗产”式的社会契约,建立在战后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可现在,经济不增长了,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光靠政府“喂饭”已经难以为继。福利“养”不动老百姓,老百姓又不愿“断奶”,这就成了死循环。

法国现在的局面,说白了是三重困境叠加:钱不够、政不稳、人心散。

有人说,法国只是暂时“感冒”,很快就能“吃药好转”。但问题是,药从哪儿来?勒科尔努的政府如果不能在十月前搞定预算,搞不好又得面对一次信任投票。届时要么他也下台,要么马克龙被迫解散议会。这种“政治多米诺”一旦倒下,后果并不比债务问题轻。

而法国不是一个“孤岛”。作为欧盟的第二大经济体,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整个欧洲的健康。现在德国也在经历政治动荡,“法德双引擎”如果同时熄火,对欧盟意味着什么,不用多说。

有人问,法国是不是走到了必须做出选择的路口?答案是肯定的。要么咬牙推进结构性改革,哪怕被骂、被抗议;要么继续拖,直到债务彻底压垮整个财政系统。

但法国的问题远不止“还不还得起钱”,而是它是否还有能力、还有意愿去面对现实、重塑制度。如果它继续沉迷于过去的“福利幻觉”,就很难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找回位置。

马克龙曾被称为“改革总统”,如今却在“改革”这条路上越走越孤独。连《纽约时报》都发问:是不是该考虑让位,换个思路了?

此话听着刺耳,却不无道理。法国不是没有底子,也不是没有人才,但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长期“内耗”。问题是在于,法国还剩多少时间去“试错”?又是否敢于承认:过去的路,可能真的走不通了。

这不是法国一个国家的困境,也是整个欧洲的缩影。如果连法国都找不到出路,那欧洲接下来的日子,大概也不会太好过。

参考资料:

法国政治右转与全球格局嬗变 2024-07-10 12:42·中国日报网

法媒:法国或沦为“欧洲病夫” 2023-07-11 16:21·参考消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4

标签:财经   病夫   法国   欧洲   国人   债务   欧盟   抗议   总理   议会   社会   法国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