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小六
文|小六
想当初,拜腾多风光啊,融资拿到手软,跟蔚来、小鹏平起平坐!
可如今各家新能源百花盛开,却早已不见拜腾的影子。
直到被央视点名大家才知道,拜腾花钱如流水,结果连辆能上路的量产车都没有。
如今走到这般田地,也真是意料之中……

拜腾花钱的架势,说出来能让同行惊掉下巴。
就说北美办公室那 300 号人,一年光在零食上就砸了近 5000 万人民币。
你算笔账就知道多离谱,300 人一年按 365 天算,每人每天吃零食就得花 450块。

这哪是吃零食?简直是把钱往嘴里扔。
那些零食也不是超市常见的薯片可乐,全是进口的高端货,有机坚果、纯可可巧克力不算。
还专门请厨师现场做点心,员工想吃啥基本都能满足。
不止零食,拜腾在 “面子” 上的投入更是没上限。

员工名片看着普通,实则一盒成本超千元,用的是进口特种纸,还烫了金,拿在手里比普通钱包都沉。
上海体验店员工穿的制服,得从法国空运过来,德国门店更夸张,直接找裁缝给每个人量身定制,就为了看着有档次。
2020 年北美 CES 展会,拜腾为了撑场面,花 30 万美元把概念车空运过去。
展会结束后,又花大价钱把车海运回来。

这一趟折腾的钱,够买三辆中端电动车了,可对实际造车一点帮助都没有。
高管出差更不用说,必坐头等舱,吃饭时非顶级红酒不点,挥霍起来毫无节制。
可偏偏在最该花钱的研发上,拜腾却抠得不行。

84 亿融资里,实际到账的有 59.2 亿,可投入到研发的钱占比还不到 15%。
同期的蔚来,把 54% 的资金砸进了技术研发。
理想也有 51% 的投入,拜腾连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都没达到,这样怎么可能造出好车?
如果说疯狂烧钱是拜腾的 “硬伤”,那混乱的管理就是压垮它的 “最后一根稻草”……

拜腾在南京、慕尼黑、硅谷设了三个办公地点,看似全球化布局,实则效率低到离谱。
一个简单的内饰修改需求,要发 37 封邮件沟通,还得等 42 天才能定下来,这样的速度,怎么跟得上行业节奏?
高管之间的内斗,更是让公司雪上加霜。

董事长毕福康主打技术,总裁戴雷负责营销,两人从公司战略方向,到发布会谁先发言这种小事,都要争个不停。
当时公司员工还不到 1000 人,却设了 29 个副总裁,各个派系互相排挤,谁都不服谁。
今天这个派系定好的方案,明天另一个派系掌权了,就全给推翻重来。
研发工作反复折腾,根本没法顺利推进。

再看同期的蔚来,才设 9 个副总裁,小鹏更少,只有 7 个,人家的决策速度比拜腾快了四倍,差距一下就拉开了。
更要命的是,拜腾连核心技术都没有,全靠外包。
电池、电机这些关键部件,直接从供应商那买,自己一点研发优势都没有。
当初概念车上主打的 1.25 米大屏、可旋转座椅,看着挺时髦,可真要量产的时候,却根本造不出来。

整个公司造出的样车总共才 67 台,其中能正常开的还不到 20 台,量产计划更是遥遥无期。
2020 年疫情突然爆发,供应链一下就断了,拜腾的现金流瞬间崩盘。
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公司早就欠了供应商 5 亿多货款,早已是外强中干。

2020 年 7 月,央视实在看不下去,直接点名批评拜腾 “拿着巨额融资不务正业”。
这话一出,投资方才慌了神,赶紧去查账,可此时公司的钱已经差不多花光了,只剩一堆烂摊子。
后来富士康想接盘试试,2021 年投了 2 亿美元,打算帮拜腾代工造车。
可富士康团队一进驻工厂就傻了眼。

生产线到处是漏洞,技术资料混乱不堪,根本没法正常生产,这就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
仅仅 9 个月后,富士康就彻底失去信心,撤资跑路了。
2023 年 6 月,法院正式受理了拜腾的破产清算申请。
曾经号称投资 110 亿的南京工厂,彻底荒了下来,厂区里的杂草长得比人都高,生产设备也成了一堆废铁,看着特别凄凉。

这座占地 1200 亩的厂房,后来被拿去拍卖,先后流拍了 6 次,直到第七次,才以 8.18 亿的底价卖出去,连当初投资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哪怕到了 2025 年,拜腾还欠着 4000 多万的税款没还。
偌大的园区里,只剩几个保安看守,再也没了当年的热闹。
但说实话这个企业沦落到如此地步,都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84 亿资金付诸东流,连一辆量产车都没造出来,只留下荒弃的工厂和 “挥霍” 的骂名。
拜腾的破产,是 “PPT 造车” 的必然结果。
它的教训,值得所有想在汽车行业立足的企业好好反思。
企业要明白自己的立身根本究竟是什么,才能走的长远!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