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80天欧洲正式征收碳关税,中国受影响有限,印度或是最大输家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蔡文机|资深媒体人


两个月后,全球贸易体系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碳定价时代”。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简称CBAM)将在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这项被称为“碳关税”的制度,是欧盟气候政策中最具争议、同时也最具野心的举措,标志着碳排放成本将被写入国际贸易的定价体系。

CBAM的逻辑:为全球碳排放建立统一账本

欧盟是全球最早引入碳交易体系的经济体。

根据欧盟排放交易系统(EU ETS),企业需为每吨二氧化碳排放购买配额。

目前欧盟碳价长期维持在70欧元/吨左右,高企的碳价推升了本地企业成本,使高耗能行业竞争力下降。

为了规避高碳成本,不少企业将生产环节外迁至碳约束较宽松的地区,再将产品返销欧洲。

这种“碳外包”削弱了欧盟减排的实际成效,被称为“碳泄漏”。

CBAM正是为堵住这一漏洞。其机制是:凡向欧盟出口的高碳密集型产品,进口商必须申报并为其隐含的碳排放量支付费用,弥补进口商品与欧盟本地商品之间的碳价差。

换句话说,欧盟要在全球范围内“对每一吨二氧化碳结账”。

其计算方式可简化为:

碳关税 =(出口产品碳含量-欧盟同类产品免费排放额度)×(欧盟碳价-出口国碳价)

欧盟同时规划了免费排放配额的退出时间表:自2026年起,免费配额每年递减,至2034年完全取消。

这意味着,碳排放的成本将彻底体现在价格中。

CBAM首阶段将涵盖钢铁、铝、水泥、化肥和电力五个高碳行业。

欧盟进口商须报告进口产品的实际碳排放,并购买相应的CBAM证书。

其价格以欧盟碳市场价格为基准,以确保进口与本地产品在碳成本上保持一致。

长期来看,欧盟计划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未来有望延伸至塑料、化工、造纸甚至纺织等行业,形成完整的“碳关税链”。

中国:短期冲击可控,长期倒逼转型

中国是欧盟重要的原材料与中间品供应国,也是被CBAM重点覆盖的出口国之一。

据标普全球预测,2026—2040年间,中国出口至欧盟的受CBAM覆盖产品约8.69亿吨,其中钢铁占42%、水泥占8%、铝占6%。

在现行机制下,中国需缴纳碳费的隐含排放量约2.01亿吨,其中85%来自钢铁。

不过,中国的整体影响相对可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出口结构分散。

中国对欧出口以机电、电子产品为主,钢铁、铝等基础材料在总出口中的占比有限。

碳市场基础较早建立。

中国自2021年起运行全国碳市场,覆盖约5000家重点排放企业,碳价约为60元人民币/吨,虽然远低于欧盟水平,但制度框架已具雏形。

技术转型提前启动。

近年来,中国钢铁和铝行业加速绿色转型——宝武钢、鞍钢等企业已试点氢基炼钢和绿电冶炼;中铝集团亦启动全流程低碳认证体系。

从积极面看,CBAM将进一步倒逼中国产业链升级,加速高碳行业“脱煤化”。

中国钢铁行业的平均吨钢碳排放量目前约为1.9吨CO₂,若通过电炉炼钢、氢能炼钢等技术可降至0.6—0.8吨,这将成为全球低碳竞争的关键优势。

但短期内,企业仍需为低碳改造付出高昂成本。

中信建投测算,若欧盟碳价维持在70欧元/吨,中国钢铁出口到欧盟的平均单位成本将上升6%—9%。

这将削弱部分企业的价格优势,迫使其向更高附加值产品转型。

印度:CBAM的“第一重灾区”

相比之下,印度将是CBAM冲击最大的经济体。

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印度钢铁生产仍以高炉为主,碳排放强度高达每吨钢2.5吨CO₂;

第二、印度国内尚无全国性碳交易体系,缺乏有效的碳定价机制;

第三、印度出口结构单一,对欧盟依赖度高。

根据印度钢铁部数据,印度约三分之二的钢铁出口流向欧洲。

仅在2026年,印度就有约8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主要为钢铁、铁矿石和铝)将被征收碳关税。

到2034年,欧盟碳税预计将覆盖所有印度输欧商品。

2022年,印度27%的钢铁和铝出口(总值82亿美元)流向欧盟。

若按欧盟碳价计算,碳关税将使印度商品价格在欧盟市场上上涨近20%,足以抹平其全部成本优势。

印度业内专家警告称,CBAM可能使该国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协定“形同虚设”。

印度钢铁部秘书桑迪普·庞德里克也在2025年9月公开表示,欧盟碳税“将显著削弱印度钢铁业的出口能力”,政府正寻求豁免谈判,但迄今进展有限。

碳关税的外溢效应:新贸易壁垒,亦是绿色杠杆

CBAM不仅改变了贸易成本结构,也改变了贸易规则。

随着欧盟率先实施碳关税,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也在研究类似机制。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全球已有73个国家和地区实施碳定价政策,覆盖约23%的温室气体排放。

这意味着,未来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竞争力,不再取决于劳动力成本或汇率,而是碳效率——每生产一美元产值所排放的碳量。

对中国而言,CBAM既是挑战也是契机。

挑战在于高碳产业的成本上升,契机则在于通过低碳技术和碳市场建设重塑国际竞争力。

若能在未来十年形成成熟的碳定价、碳标签和绿色认证体系,中国有望在全球“绿色供应链”中掌握主动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财经   输家   印度   欧洲   关税   中国   正式   欧盟   成本   钢铁   全球   企业   排放量   机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