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用担心意大利退出一带一路?反复横跳的意大利如何炼成的

意大利二战时先跟德国轴心国绑一起,1943年9月突然倒戈,转投盟军阵营,10月13日还正式对德国宣战。

这种切换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现实算盘:当时墨索里尼政权摇摇欲坠,盟军已经在西西里登陆,意大利人眼看轴心要崩盘,就赶紧换边求自保。结果呢,战后意大利虽说丢了些殖民地,但好歹加入了北约和欧盟的前身,避免了被彻底清算。

这套操作,放在今天看,还挺有现实感的。

2023年12月6日,意大利政府正式宣布不续签2019年的一带一路备忘录,协议到2024年3月到期,就跟二战那次一样,又一次“横跳”。

但说实话,这事儿没必要太担心,因为意大利在“一带一路”里的份量本来就不重,退出后中意关系也没断,反而在2024年7月通过梅洛尼访华,签了新的三年行动计划,合作焦点转到造船、航天、新能源车和人工智能这些领域。

这不光是外交上的小调整,更是意大利一贯的生存之道,在大国夹缝中找平衡,避免把自己绑死在一棵树上。

意大利2019年加入“一带一路”时,是G7里第一个这么干的国家,当时总理孔特政府债务堆到2.65万亿欧元,欧盟不肯伸援手,就想借中国资金修基础设施,拉动经济。

五年下来,意大利对华出口没啥起色,进口反而猛增,导致贸易逆差扩大。热那亚港和的里雅斯特港的合作项目虽说启动了,但规模有限,没带来预期的大笔投资。

梅洛尼上台后,面对美国和欧盟的压力——拜登政府2023年7月27日在白宫会见她时,就直球敦促退出——加上欧盟整体的“去风险”策略,她选择不续签。

退出后呢?中意贸易额没崩盘,2024年上半年还保持在700亿欧元左右,中国企业继续在意大利投资,港口货运照旧运转。

更关键的是,意大利这步棋是“软退出”,没撕破脸,而是转向更务实的双边合作。

2024年7月27日至31日,梅洛尼访华期间,双方签的三年行动计划,就避开“一带一路”的框架,转而强调具体行业协作,比如意大利的造船业和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对接,避免了意识形态纠葛。

这个国家从罗马帝国灭亡后,就一直是个碎片化的存在,城邦林立,统一晚,到19世纪中叶才勉强凑成现代国家。二战那会儿,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起初野心勃勃,1939年5月22日和德国签“钢铁条约”,1940年6月10日对英法宣战,加入轴心。

但意大利军队装备落后,工业底子薄,在北非和希腊战场上连连失利。

1943年7月25日,墨索里尼被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赶下台,新政府巴多格里奥秘密和盟军谈判,9月8日宣布停战。结果德国占领了北部,意大利南北分裂,南边盟军推进,北边成了德控的傀儡共和国。

最终,1945年4月28日,墨索里尼被游击队处决,国家彻底转向盟军。

这段历史,让意大利人明白,在强国博弈中,站队要灵活,不能死扛。

战后,意大利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7年成为欧盟创始成员国,但经济上总拖后腿,债务高企,经常在欧盟政策上讨价还价,比如2010年代的欧元区危机中,就多次威胁要退出欧元,但最终还是妥协拿援助。

梅洛尼在野时极端反欧盟,上台就转向务实,绝口不提退欧元,因为意大利是欧元区第二大债务国,得靠欧盟资金过日子。外交上,她亲西方,支持乌克兰,提供军援;但对内,她推保守政策,反移民,强调家庭传统。

在欧盟里,它是南欧代表,经济弱于德法,总在财政政策上拉锯。2020年疫情援助基金,它拿了最多份额,但得按欧盟规则改革。地缘上,夹在地中海和阿尔卑斯间,历史上被奥匈、法国轮流影响,现在又在中美间找缝。

退出“一带一路”后,中意贸易逆差虽还在,但意大利转向欧盟-印度自贸协定,分散风险。 我国也没把这事儿当大事,转而加强和德国、法国的合作。

梅洛尼的党虽极右,但她上台两年,没搞出大乱子,经济虽低增长,但失业率降到7%左右,旅游业复苏。

现在,面对中美竞争,它又玩起了平衡术。

​总的看,意大利退出“一带一路”不过是它“横跳”传统的一次小体现。没必要担心,因为这不影响大局,中意关系通过新框架在继续,意大利经济问题根在结构上,不是一条路能解决的。

参考资料

意大利 Italy_欧洲 - 中国一带一路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历史   意大利   担心   欧盟   墨索里尼   盟军   德国   欧元   中意   中美   中国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