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脾胃居于人体中焦,是人体气机运动的枢纽,它主要负责两项关键工作:
脾主升清:
将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向上输送给心肺、大脑,让人精神饱满、思维清晰、元气十足。
胃主降浊:
将消化后的糟粕废物向下传导,最终排出体外,保持身体的通畅。
这一升一降,如同一个有序的交通环岛,维持着身体气血阴阳的平衡,让清气充盈头目,浊气顺利下行。

但是,现代孩子的饮食不节,冷饮、甜食、油炸食品、营养过剩……这些都极易损伤娇嫩的脾胃,导致脾虚。脾虚就会造成气机紊乱,即清气不升、浊气不降。
1.清气不升,大脑失养
脾虚无力将清阳之气输送到头部。大脑得不到充足的滋养,孩子就会注意力不集中、分心走神、记忆力差、神疲乏力。
2.浊气不降,体内堵车
垃圾废物堵塞在体内,容易生成痰湿和内热,这些病理产物会扰乱心神,导致孩子烦躁易怒、冲动任性、小动作多、睡眠不安。
7岁男孩,从小就比同龄孩子调皮,家长也很苦恼,但缺乏对多动症的了解,所以一直没有干预。孩子上小学后,老师经常反映他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东倒西歪、小动作多、打扰旁边同学。

妈妈说,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性格执拗,脾气大,平时爱吃炸鸡、薯片、冷饮,口味重,晚上入睡困难,大便时而干结,时而黏腻。
刻诊:患儿面色偏黄,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象细滑,无力。
辩证:脾虚湿蕴,清阳不升;
方法:健脾益气,化湿和胃,升清降浊。
开方: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陈皮、半夏、枳实、石菖蒲、远志、黄连、炙甘草。

半个月后,妈妈反馈孩子大便成形了,晚上入睡快了一些,情绪较前稳定。
一个月后,老师最近反映患儿课堂表现进步,小动作明显减少。回家后发脾气次数也少了,面色开始透出红润。
调理三个月后,患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显著延长,能专心完成大部分课堂作业。
总结:
中医治病求本,当孩子体内的清气能够顺利上滋养心神,浊气能够顺畅下排出体外,内在的平衡得以重建,外在的多动表现自然随之减轻甚至消失。

方解:
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益气
陈皮、半夏、枳实——理气和胃,帮助浊气下降;
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宁心安神,帮助清气上升
黄连——清泻中焦郁热
炙甘草——调和诸药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