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小刘吧,32 岁的她,生了娃之后,妈妈就来家里帮忙带孩子。原本很多同事都羡慕小刘,有亲妈在身边,日子肯定轻松不少。可时间一长,矛盾就慢慢冒出来了。小刘发现,原本干净整洁的厨房变得越来越拥挤,餐桌上总是堆满了东西,更让她头疼的是,各种喝完饮料的塑料瓶子开始在厨房 “安营扎寨”。可乐瓶里装着小米,雪碧瓶里塞着黄豆,矿泉水瓶还被用来装醋,妈妈还说这是重复利用,环保又省钱,怎么劝都不听。
其实啊,像小刘妈妈这样的情况还挺常见的,很多老一辈都有节俭的习惯,喜欢把塑料瓶洗干净再用,装各种吃的、用的。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这看似环保的行为,背后却藏着不小的健康隐患!咱们日常用的塑料制品上,都有一个带小三角箭头的循环标志,里面标着 1 - 7 不同的数字,这些数字就像是塑料制品的 “身份证”,代表着它们不同的制作原料树脂规格。咱们平时常见的矿泉水瓶、饮料瓶还有一次性包装袋,大多是用 1 号 PET 材质做的。这种材质轻巧又没异味,气密性也好,所以常用来包装饮料,就像给饮料穿上了一层 “防护衣” ,让饮料能好好保存。
但这 “防护衣” 也不是能随便穿的!PET 材质的塑料瓶,基本上都不适合重复使用。要是反复用它装别的东西,或者存放条件不合适,它就像一个被 “激活” 的小恶魔,会变得不安全,释放出有害物质。比如,在制作塑料瓶的时候,会用到金属催化剂 “锑”,这东西有生物毒性,就像个偷偷潜入人体的 “小贼”,会通过消化道、皮肤这些 “通道” 进入我们身体,损害我们的组织和器官。还有塑化剂,商家为了让 PET 材质更结实耐用,会添加邻苯二甲酸酯这类塑化剂。它就像个捣乱的 “调皮鬼”,进入人体后,会扰乱我们的内分泌调节,增加患癌的风险。
特别是下面这些常见的食品,用塑料瓶来装简直就是在 “引火烧身”!先说食用油,它溶解性特别强,就像个 “溶解高手”,能把矿泉水瓶里的邻苯二甲酸酯等有害物质都溶解出来。要是长期吃进这些有害物质,咱们的身体可就遭罪了。还有酱油等调味品,里面有酸性物质和盐分,用矿泉水瓶装它们,就像给塑料瓶来了一场 “腐蚀大战”,不仅会加速塑料瓶变形,还会把那些有害物质释放到食物里。热水也不能用矿泉水瓶装,矿泉水瓶一遇到高温,就像个 “脆弱的玻璃人”,马上就开始释放有害物质。很多人还习惯把装食用油的塑料瓶放在灶台旁边,那温度一高,多危险啊!还有碳酸饮料、柠檬汁这些酸性的东西,它们就像 “塑料腐蚀剂”,会加速塑料降解,释放出更多有害物质,所以也别用矿泉水瓶装。
可能有人会问了,超市里的调味品、食用油不也是用塑料瓶装的吗,怎么就没风险呢?这是因为超市里那些塑料容器,是根据所装物质专门设计制作的。在生产的时候,会用和所装食品类似的模拟物做迁移实验,确保安全后才会使用。但咱们自己用装水的塑料瓶去装酱油、醋,可没这个 “安全保障”,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危险的事。
说完塑料瓶,再来说说一次性塑料饭盒。现在塑料制品到处都是,很多上班族都爱点外卖,外卖凉了就想放微波炉里加热。可大多数外卖用的都是塑料饭盒,这里面的风险可不小!塑料制品总共分七种,PETE、HDPE、PVC、LDPE、PP、PS 和 OTHER,一次性饭盒主要是 PS(聚苯乙烯)和 PP(聚丙烯)这两种材质做的。PS 材质耐热性很差,超过 75 度就像个被晒化的冰淇淋,马上就变形了,绝对不能直接放微波炉里加热。而且在生产聚苯乙烯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苯乙烯单体和苯乙烯形成的低聚物,这些都是致癌物。一旦受热,它们就像一群 “小恶魔”,会跑到食物里,我们吃了,健康风险也就跟着增加了。
PP 材料,也就是 “5 号塑料”,是 7 种塑料制品里唯一能放微波炉加热的,它耐热能达到 140℃,一般情况下加热不容易分解。但也别大意,要是盛放高油高糖的食物,加热时温度可能会超过 150℃,这就超出了它能承受的范围,还是会有危险。
那咱们该怎么安全使用塑料制品呢?这里面可有不少讲究!首先,要认清塑料制品的标识。常见的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等,都有各自的特点。聚乙烯(PE)常温下比较稳定,就像个 “温和的小卫士”,常用来做食品包装袋。而聚氯乙烯(PVC)遇到高温或者某些物质,就会像个 “危险分子”,释放有害物质,不太适合包装食品。
其次,一定要避开高温环境。塑料制品大多都怕热,就像怕火的小蚂蚁,千万别用它们装烫饮,不然有害物质就会被 “逼” 出来。就算有些塑料材质能放微波炉,加热时间也别太长。
然后,要正确盛放物品。不同的塑料制品有不同的用途,就像不同的工具干不同的活儿,可不能乱用。比如保鲜膜,就不适合装高油脂的食物,因为油脂会像 “小偷” 一样,把保鲜膜里的塑化剂给 “偷” 出来。塑料制品也别用来装强酸性、强碱性的食物,不然它们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同样会析出有害物质。
最后,千万别长期使用塑料制品,尤其是一次性塑料餐具。这些一次性餐具从设计上就是用一次的,长期用,不仅容易滋生细菌,还会像个 “定时炸弹”,慢慢析出有害物质,危害我们的身体。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