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周期叠加房地产周期导致经济偏冷
中国经济怎么下一步会怎么样,会有什么调整,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我跟大家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讨论一下。我首先告诉大家,中国经济目前是两个大周期的因素叠加在一块,相互影响、互相交织所产生的一个经济过冷的一个结果,一叫基建周期。过去十几年将近二十年以来,我们在大规模的搞基建,这些基建是非常好的,非常必要的修桥修路、机场高速,它拉火了经济。但是问题来了,这个基建一完成,各种需求就会下降,所以一下子出现了经济过冷。更重要的是在基建火爆的时候,大家热情很高,大家都很乐观,实体经济投资者也愿意去找银行借钱,但是他借的钱大部分是不超过10年的短期资金,现在搞了十几年将近二十年的基建,很多短期的资金到期了,实体经济下滑,但是到期的短债还期的压力是上升,这两个东西一碰到一块,现在就碰到了资金的困难了,然而银行里面堆了一大堆的现金贷不出去,于是形成了一个冰火两重天的趋势大周期。这个大周期在美国、在英国等等国家都发生过,比如说在美国1837年之前搞了一大轮的基建,修运河,修各种各样的道路,但是到了1837年,美国出现了它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长达5年的经济衰退,就跟咱们这个情况非常像,GDP下降了30%,比咱们厉害多了。
第二个大周期是什么?是地产周期,就是说过去这二十多年以来老百姓买房,城镇化在推进,很多人从农村搬到城里,或者从小城市搬大城市,拉动了房地产建设的高涨,但是现在基本上告一段落,现在的房地产的建筑量,还有销售量下降了40%以上。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房地产周期也好,基建周期也好,都是长周期,都会回来的。
需要发行长期国债置换地方债
对冲周期影响,打通堵点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只有50%的老百姓是真正融入了城市的生活,在城里面买房子安家了,还有50%或者没进城,或者在城里面没有安家。讲清了这个问题之后,咱们就来谈该怎么应对,既然是一个大周期,唯一能把这个问题解决的、对冲的是谁?地方政府做不了,他没这个能力,他没这个号召力,企业更没有号召力,百姓更不用说了,国家要发行长期债,不是银行里的钱很多吗?没人投资吗?国家发债、银行拿钱买国家的长期债,20年30年的长期债之后,替地方政府先把一部分债给还了,地方政府才能恢复他应有的经济的活力。而且国家发行的长期国债,在资本市场上极受欢迎的,这种长期的低风险的很容易流动的资产现在是严重短缺,我们现在存量的国债也就占GDP的25%左右,经济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国家都是在70、80、100%以上,日本是220%以上。所以,现在的解决之道,必须国家站出来,来应对、来对冲这两个长期的周期。这个道理我们学者包括我在内已经讲了很久,总体上讲我还是有信心的,绝对不像很多人那么悲观。
中国经济不需要强刺激、
也经受不住强刺激
那么现在给中国经济一些强刺激是否可取呢?恐怕未必。中国经济不需要强刺激也经受不了强刺激,这就好比一个虚弱的病人身体很虚的时候吃很多补药,反而发挥不了作用,反而容易引起新的问题,具体说来,中国经济基建方面已经搞得相当完善了,继续搞基建肯定不是出路,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同时,地方政府的社会服务水平当然需要提高,但是这是一个细活,如果突然一下子花大量的钱去搞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话,会形成一个不一定可持续的一个预期,后续的财力就跟不上了,会埋下长期隐患!所以,中国经济现在是不需要也不能进行强刺激的。中国经济当下的问题是流转不通,堵点不通,类似人体的经络不通,就是一边是实体经济现金流极其短缺,另一方面则是银行资金大量囤积。
发行长期国债由这些金融机构来购买长期国债,既安全流动性又强。中央政府拿的长期国债去通过某种方式去置换地方债,这是打通冰火两重天的这个困境的办法,本质上是打通循环。
有朋友们讲,为什么不能由央行发行钞票直接购买地方债呢?我认为这个办法不是不行,救火可以,比什么都不干要好的多!但央行直接买地方债远远不如发行长期国债好,因为作为中央银行,它手里持有的资产必须是流动性很强的,随时可以变现的。这样在未来,它货币政策需要收缩的时候,它可以把这些标准化的金融产品给卖掉。国债恰恰是这么一个金融产品,如果央行印了钞票,买了大量的地方债,如果未来中国出现了比较高的通货膨胀,那么中央银行要通过卖资产收回货币,到那时,这些地方债是很难及时出售的,更不用说地方债放在央行的手里,央行完全没有能力去管理这些地方债。因此,发行长期国债才是当前问题的解决之道。
书名:中国经济2025:稳预期、促消费与扩内需
作者:刘世锦 黄奇帆 黄汉权 等
定价:79.00元
书号:9787521774016
出版时间:2025年2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内容简介
2025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之年。在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的背景下,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运行的逻辑正在经历新的调整与转变。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怎么看、怎么干?本书由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领衔解读,黄奇帆、黄汉权等知名经济学家执笔,从守正创新与改革发展、宏观经济与预期管理、提振消费与扩大内需、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对外开放与区域创新五大部分展开深入剖析,对当下经济发展的制度背景、问题挑战和发展方向做出全面分析,帮助你读懂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精准把握当下及未来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刘世锦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黄奇帆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十五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曾任重庆市市长、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黄汉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曾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
本书主编
朱克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哈佛大学博士后中方导师。著有《低空经济》《战略母产业》等专著。中国管理科学奖得主,策划主编著作获中国好书奖。
编辑推荐
★2025承前启后关键之年,一书读懂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精准把握当下及未来发展方向。
本书紧贴2025宏观经济政策,详细阐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能够帮助读者了解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深度解读一系列“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展望“十五五规划”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与重点领域。
“十五五”时期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期,对这一时期阶段任务和政策重点进行梳理和分析。
★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部署,涵盖诸多读者关心的领域话题。
如“宏观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究竟是什么”“中国如何扩大内需”“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企业‘卷’的背后暗藏经济增长的秘密”等,立足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切中当下饱受关注的时代议题,也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展望。
★刘世锦、黄奇帆、黄汉权等一众权威专家领衔解读。
本书作者具有较强的专业背景和长期积累的研究经验,对中国经济具有深刻洞见,使本书极具可读性和权威性。
目录
序篇 以结构性改革扩消费稳增长
●第一章 守正创新与改革发展
以先立后破推动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方法论
经济体制改革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中国特色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第二章 宏观经济与预期管理
宏观调控历史演进与供强需弱现实失衡
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宏观政策的是非之辩
10万亿元刺激计划能否换来持续繁荣?
●第三章 提振消费与扩大内需
如何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以一揽子政策为经济注入强劲内生动能
增量政策的逻辑框架不同于以往
中国经济不需要强刺激
中国如何扩大内需
●第四章 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内涵与实施路径
不转型,死路一条
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产业链
中国企业“卷”的背后暗藏经济增长的秘密
坚定发展资本市场信心,推动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第五章 对外开放与区域创新
中国对外开放的五大新特征和五大新任务
当前中国经济的关键仍是解决一阶问题
中国经济的超大规模性的形成与金融发展
重新定位地方政府职能
“十五五”时期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结语 新动能: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