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家长们,家里的账本可以改写了。
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省68万名5岁以上的在园儿童,将迎来一份实打实的“大礼包”——学前教育免费。
更关键的是,这次政策拒绝“套路”:严禁“先收后退”,公办园直接免,民办园直接抵,家长不用垫付一分冤枉钱。

这大概是近年来最让家长感到“减负”的消息之一。
根据最新实施方案,时间点卡在了2025年秋季。受惠群体非常精准:只要是当年8月31日前年满5周岁、就读大班(含混合班)的孩子,无论是在公办园还是民办园,都能享受到这波红利。这不仅是对家庭经济压力的直接释放,更是在低生育率背景下,政府为降低养育成本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具体怎么免?这里面的门道,设计得相当精细。
如果你读的是公办园,那很简单,保教费直接归零。这笔钱由财政“全包圆”,家长只需承担伙食费等服务性收费。
而对于选择民办园的家长,政策也没有“一刀切”地将其拒之门外,而是采取了更务实的“差额减免”——政府按当地同类型公办园的标准帮你“买单”,你只需要补齐高出的那部分差价。
比如民办园收费800元,公办标准500元,家长以后只掏300元。这种机制,既保留了家长选择多样化教育的权利,又确保了普惠红利不留死角。

最让人叫好的,是执行层面的“硬杠杠”。
以往惠民政策落实时,最怕遭遇“流程长征”。这次四川省明确划下红线:严禁“先收后退”。这意味着,家长不需要先掏腰包再等漫长的退费流程,公办园是“直接免除”,民办园是“直接抵扣”。如果有的幼儿园动作太快已经提前收费了怎么办?方案说得很清楚:必须制定方案,及时足额退还。
这笔庞大的开支,钱从哪儿来?
答案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扛。而且,四川内部还搞了个“贫富调节”:像阿坝、甘孜、凉山这些民族地区,省财政全额兜底;而在经济较好的成都,则是地方财政承担大头(80%)。这不仅是教育账,更是一笔精细的民生账。

当然,家长们最担心的“免费是否等于低质”也被考虑在内。政策明确将公办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确保“免费不降质”。
用政府的“加法”换家庭账单的“减法”,四川这一步走得稳健。当大班免费成为现实,这是否意味着,学前教育全面纳入义务教育的那一天,已经不远了?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