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仓牺牲后,友人冒死领出腐烂遗体,女儿好友潜水偷渡运回骨灰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的枪声一响,吴石、陈宝仓等四人倒在血泊中,这起震动两岸的“吴石案”,审判席上坐着三位国民党上将——蒋鼎文、韩德勤、刘咏尧。

这三位可不是普通的“法官”,他们个个背景深厚,还都跟吴石有着剪不断的纠葛,一场审判,审的是吴石,难的却是这三位主审官自己。

审判席上的纠结,求情遭怒批,谁都不想当“刀斧手”

审判长蒋鼎文,算是国民党军界的“老资格”,跟蒋介石同出保定军校,还是“八大金刚”之一,抗战时当过战区司令长官,后来打了败仗才淡出权力核心。

1949年迁台后,他本拿着“战略顾问”的闲职养老,没想到吴石案发,蒋介石点名让他主审,这活儿对蒋鼎文来说,就是块烫手山芋。

吴石是他的保定学长,抗战时两人还在军情系统共事过,论资历、论战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让他审昔日同僚,蒋鼎文打心底里犯怵。

开庭前他还偷偷找过“总统府”秘书长,想试探能不能轻判,结果只得到一句“这是先生的意思”。

可蒋鼎文还是没放弃,后来跟韩德勤、刘咏尧一起联名上书,建议给吴石“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理由是吴石抗战有功、证据多是间接的。

没想到这封呈文直接惹毛了蒋介石,当场怒拍桌子要革他们的职,蒋鼎文这才明白,吴石必死无疑,自己不过是个走过场的“工具人”。

6月10日那天,蒋鼎文穿着上将军服坐在法庭中央,灯光昏黄得让人压抑,整个宣判过程不到十分钟,他念完判决书,手都在微微发抖,额头上全是汗,一句话也没多讲。

行刑后他没去监斩,回到家跟副官叹气,“我打了一辈子仗,今天却亲手送一位抗日儒将上路,历史会怎么看我?”当晚他在日记里写了八个字,“鼎镬在前,鼎镬在后。

”后来蒋鼎文被“撤职留用”,1954年就病逝了,回忆录里只敢提一句“奉命承审,愧对故人”,和蒋鼎文一样纠结的,还有审判官韩德勤。

他比吴石晚三届毕业于保定军校,按规矩得叫一声“学长”,更巧的是,1938年武汉会战,韩德勤部队急需日军兵力部署图,还是吴石连夜调人航拍帮忙,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韩德勤当年还送过吴石一把刻着“同仇”二字的军刀,后来这把刀居然成了“通敌”的物证,想想都让人唏嘘。

蒋介石让他当审判官,韩德勤私下跟人说,“我的命是委员长给的,可吴次长也救过我,让我审他,真是老天捉弄人,”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忠”,接受了任命。

审讯时他发现,吴石送出的防御图,正是自己参与制定的,上面还有自己的铅笔批注,当时他脸色惨白,半天说不出话。

合议时,韩德勤力主留吴石一条命,说杀了他会让中共借机宣传,对国际形象不好,可蒋介石的怒批下来后,他彻底慌了,连自请处分的勇气都没有。

行刑那天,韩德勤干脆托病没去,在家设了个香案遥祭吴石,还写了一联,“同校同仇今同狱,学弟学兄竟学囚。

”后来他虽没被革职,却再也没得到重用,1988年病逝时,留下了一句“我保住了忠,却保不住义”。

三位主审官里最年轻的是刘咏尧,37岁就当上了上将,还是黄埔一期生,跟徐向前、陈赓是同窗,孙女更是后来红遍乐坛的刘若英。

他跟吴石没直接交情,但两人都是“儒将”,一个爱诗词,一个通音律,算是惺惺相惜,蒋介石选他主审,就是看中他“没派系、懂法理”。

可刘咏尧审着审着就发现了问题,案卷里的通行证存根日期有涂改,朱谌之的口供前后矛盾,蔡孝乾的供词还是疲劳讯问得来的。

他当即提出“证据有瑕疵,量刑太重”,还主张至少留一人性命,但蒋介石的命令压下来,他也没辙,宣判时,刘咏尧一直低着头,不敢跟吴石对视。

枪声过后,刘咏尧回到家,反复听着《AveMaria》,写下一首小诗,“法堂十语九吞声,雨覆云翻掌上生,若使当年东征死,免将名字辱斯人。

”后来他被撤职留用,1953年就退役当了教授,专门讲“战争与法律”,他常跟学生说,“军人保国,法官保法,最难的是保心。

”刘若英回忆,爷爷每年6月10日都会独自待在书房,不许任何人打扰。

历史的回声,审判别人的人,终被时代审判

这三位主审官也算国民党的“大佬”,却在吴石案中集体“抗命”求情,最后落得个仕途尽毁的下场。

蒋介石为啥这么震怒?说白了,1950年的国民党刚迁台,根基不稳,他急需借“吴石的人头”立威、肃军,三位上将的求情,刚好撞在了枪口上,成了他要打压的对象。

可换个角度想,这三位能顶着压力求情,也算是守住了一点人性的底线,蒋鼎文晚年自责“愧对故人”,韩德勤一辈子纠结“忠义难两全”,刘咏尧用后半生讲授法律,默默“赎罪”。

他们审判了吴石,可时代最终审判了他们每个人的选择,如今,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上,吴石将军的青铜像目光如炬,而在台北的墓园里,蒋鼎文、韩德勤、刘咏尧也长眠于此。

两岸的风雨都已成了尘土,可那段历史留下的疑问,却一直让人深思,在法治与人治、忠诚与良知的夹缝中,人该如何自处?

或许刘咏尧晚年的那句话就是答案,“最难的不是审判,而是审判之后,还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三位主审官当年的挣扎,蒋鼎文颤抖的手、韩德勤遥祭的香、刘咏尧反复播放的乐曲,都是人性的微光,这些微光,即便被时代的乌云遮蔽过,也终将照亮后来者的路。

吴石将军用生命践行了“凭将一掬丹心在”的誓言,而这三位主审官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没有绝对的黑与白,更多的是身处乱世的身不由己和良知挣扎。

这大概就是历史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它不仅让我们记住英雄,也让我们读懂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坚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历史   遗体   骨灰   友人   牺牲   女儿   好友   主审   蒋介石   保定   上将   国民党   儒将   审判官   时代   台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