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赛迪顾问发布了2025百强县市榜单,瞬间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其中,江苏省上榜25地,特别是前10名中,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宜兴市也都是江苏省的。
这让本来就因为苏超而火的江苏,现在更是大火了一把。俨然就是江苏县城表彰大会。
然而,其它省份也不甘示弱,浙江省和山东省表现也很突出,分别占据15席和12席。
令人震惊的是,还出现了7个GDP超过2000亿元的“超强县”,包括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晋江市、慈溪市、长沙县、义乌市。
而且昆山市和江阴市的GDP还超过了5000亿元,这比有些地级市都高。
让人羡慕之余,不禁好奇这些百强县究竟是凭借什么才能榜上有名的,而且现在的它们是不是已经达到非常完善的程度了?
百强县被称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领头雁”、工业主战场、创新试验田以及富民先锋队。
那么这些小县城真的有这么强大吗?
可不要小瞧这些县城,十年来,县域经济规模GDP由2015年的31.6万亿元增长到了2023年的48.3万亿元。
它们以全国约2%的土地和7%的人口,却贡献了超10%的GDP。
这就意味着百强县单位面积的经济产能,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例如,昆山市、江阴市GDP都超过5千亿元,这种经济体量已经超越了部分地级市。
因此,百强县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被称为“压舱石”绝对是实至名归的。
同时,百强县还以工业为根基,通过产业集群化和智能化转型,夯实了经济底盘,成为全国工业的主战场。
如枣阳市作为革命老区唯一的百强县,一直将传统产业向智能化产业转型。例如汽车摩擦材料产业与东风、途虎养车等合作,实现从传统产业向智能网联的转型。
百强县除了能夯实经济基础外,还具有“领头雁”的作用。
因为,其以5%的县域数量完成了全国县域GDP的26.5%。
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三省的百强县分别占25席、15席和12席,整体呈现出了“强县强省”的特征。
而且,7个“超强县”无形中也带动了千亿县的持续扩容,使2024年千亿县增加到62个。
并且,百强县还摒弃同质化、努力探索创新化的路径,从而推动技术产业化。
如今,这些百强县聚集了全国县域4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例如常山县推动梯度培育,新增省级工业新产品立项13个;猇亭区凭借兴发集团突破电子化学品“卡脖子”技术,吸引了中国500强企业来布局产业链。
而百强县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将产业成果转化为民生福利,从而实现了强县和富民的统一。
就像邵东市推动箱包、打火机等传统产业升级,醇龙箱包智能化生产线带动1200人就业,35%工人转型为技术骨干。
实际上,这些县城能成为百强县绝非偶然,那么它们是怎样从众多的县城中脱颖而出的?
其实,这些百强县的出现和其所在的区域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从排名表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百强县分别占67席、18席、12席、3席,东部地区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像沪苏铁路通车后,使张家港轻松融入到了上海半小时经济圈,并实现了与上海同频共振式的发展。
而江苏县域普遍受益于长三角地区的"抱团"协作,使大城市与周边县形成紧密联系,同时也形成了带动作用。
比如江苏省的沭阳,曾经是江苏的贫困县,其在周边县城和城市的带动下也成为了全国百强县。
然而,县域要想强大,最重要的还是省级要扩权,这样才能解除县域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约束,从而增强县域自主权。
比如湖北通过“三百战略”系统性支持县域,从而在十年间百强县增长了7个。
而义乌能成为超强县也是因为其作为国际贸易改革试点,突破了跨境支付、通关便利等制度瓶颈。
其实,要想成为百强县,还是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并借此形成规模较大且领先的产业集群。
比如昆山以电子信息为核心,形成了芯片、笔记本电脑产业链,并占据全球重要份额。2024年GDP达538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连续三年破万亿。
而且,百强县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还开辟了很多的新赛道。
就像昆山布局了低空经济、新型光伏产业、元宇宙;江阴集中在新能源、电子、生物医药等“含科量”较高的行业;太仓发展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形成德资企业集群。
同时,人口规模在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像超强县就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较高形态,是指同时具备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都大的两个典型特征。
其实,任何一个能成为百强县的县城都不简单。毕竟,每一个强者的出现都不是依靠运气而产生的。
百强县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多耀眼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挑战。
从百强县的排名中可以看出,其数量明显东部要多于西部,而且东西部的差距还在持续扩大。
甚至,黑龙江、甘肃、广西等地区连续多年无县入围。
而且,前50名的百强县集中在东部,中西部百强县多位于后50名,这种百强县之间的差距也很悬殊。
比如湖北的8个百强县、四川的7个百强县没有一个进入前50名,而且没有千亿级的县域来做支撑。
然而,因为百强县大多是以传统产业为主,这就导致从旧产业向新产业过渡很不容易。
例如四川宣汉县严重依赖能源产业,抗风险能力弱;东部沿海县则面临产业链重组冲击,如外贸依赖型产业外迁。
并且,很多百强县除了新旧产业转换艰难,在产业创新上也是举步维艰。
虽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到了县域总量的40%,但大部分集中在东部,中西部县域则受困于科研载体少、成果转化难等问题,导致无法孵化出高端产业。
像西昌虽然布局商业航天,如引进卫星工厂,但这还是属于极少数的个案。
目前,有些百强县还是面临政策上支持不够,体制上约束严重等问题,这样只会严重阻碍其发展。
比如山东的底子还不错,但因省级支持减弱,十年间减少了10个百强县。
再加上人才的大量流失,导致很多县域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影响。
比如东北、西部县域劳动力向大城市迁移,从而削弱了产业活力。
其实,想成为百强县并不容易,除了要处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周边、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够不断进行创新改革,还要有人才的支持,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所以,对于很多排名较低或是还没有进入榜单的县域来说,只要按照这些条件不断改进,坚持去做,还是会有上升的空间。
而已经进入榜单的县域其实也不轻松,毕竟稍不留意就会从榜上消失。
-END-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2025赛迪百强县”发布:前10位江苏省独占6席》
2.四川新闻网《连续三年入围!“全国百强县”四川宣汉的成功密码》
3.长江策《每4个百强县就有1个来自江苏,“苏大强”为何这么强?》
作者:九思
编辑:歌
更新时间:2025-08-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