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人成了“手机控”:谁该为他们的网瘾和受骗买单?


“奶奶天天刷手机到凌晨,一查眼睛都2300度了,机器都测不准!”“我妈在直播间买保健品,花了几万块,全是三无产品!”……这样的抱怨,如今成了许多家庭的日常。老年人沉迷手机、网购被骗的新闻屡见不鲜,有人调侃“以前是孩子偷玩手机挨骂,现在轮到爸妈被没收手机”。但笑声背后,藏着更深的时代困境:这些“网瘾老人”到底是谁的锅?他们的孤独和迷茫,真的有人在意吗?

一、老人变“网瘾”,背后是时代的眼泪

“不是手机勾人,是生活太冷清。”退休后的王阿姨,原本每天和老姐妹跳广场舞,如今却抱着手机刷短视频到深夜。她说:“孩子在外地,家里空荡荡的,手机里有人说话,还能学做菜、看电视剧,比看电视热闹。”像王阿姨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网民已达1.78亿,超三成日均上网超4小时,有人甚至一天刷10小时手机只为“赚5毛金币”。

时代给老人挖了两道“坑”:

子女的“隐形”陪伴:年轻人忙于工作,连视频通话都成了“任务式打卡”,老人只能从网络主播的“爸妈”“家人们”中寻找情感慰藉。

算法的“甜蜜陷阱”:短视频平台精准推送婆媳剧、养生秘籍,如果你身边听见了气管炎式的笑声就是老年人短视频,说白了连笑还需要引导。让老人越看越上瘾,甚至被诱导付费解锁剧情、冲动消费。

二、网瘾背后,藏着老人的“三座大山”

1. 健康危机:

长时间刷手机导致视力暴跌、颈椎腰椎问题频发。山东一位70岁老人因每天刷手机,近视高达2300度,连验光机都测不出结果。

2. 钱包被“割韭菜”:

直播间里,主播一句“爸妈辛苦了”就能让老人豪掷千金。有老人花数万元买“三无保健品”,还有人为看“老年霸总”短剧充值上千元,最后发现剧情全是套路。

3. 孤独的恶性循环:

越孤独越依赖手机,越刷手机越脱离现实。社区里,原本热闹的棋牌室空了,老人们宁愿在家刷视频也不愿出门社交。

三、谁该为老人的网瘾负责?

子女:别把爸妈当“小孩”管

有人试图给父母开“青少年模式”,结果引发家庭矛盾。“他们觉得被当小孩看,伤了自尊”。真正的解药是陪伴,而非控制。比如陪妈妈学拍照、带爸爸钓鱼,用现实生活的乐趣“挤走”手机时间。

平台:算法不能只图“流量”

平台利用算法“驯化”老人,推送猎奇内容、诱导消费,却对虚假广告和诈骗信息审核不力。专家呼吁,平台应优化推荐机制,增加防沉迷提醒,并对针对老人的诈骗账号严惩。

社会:让老人有地可去、有事可做

社区活动中心常年锁门、老年大学课程单一……老人只能“窝”在家里刷手机。若能组织采风、志愿活动,甚至提供适合的兼职岗位,老人自然会放下手机,找回价值感。

四、解决之道:堵不如疏,爱比指责有用

1. 子女的“高质量陪伴”——少说“别玩了”,多问“今天刷到什么好玩的?”。天津的小马带着妈妈学用手机拍短视频,母女俩一起成了“网红”,反而让老人学会了甄别优质内容。

2. 平台的“适老化改造”——不是简单放大字体,而是推送健康知识、反诈提示,并在大额支付前增加“子女确认”环节。

3. 社会的“情感补位”——社区开设手机安全课、组织兴趣社团,甚至让老人当“反诈宣传员”,既充实生活,又提升成就感。

结语:老人要的不是戒网,而是被看见

“网瘾老人”背后,是一代人的生存困境。他们曾为家庭和社会拼搏半生,却在晚年被抛入陌生的数字世界,孤独地摸索。指责老人“自制力差”容易,但更该反思的是:我们给他们的爱和陪伴,是否还不如一部手机?

让老人健康触网,不是断网,而是用现实生活的温度,填满他们内心的空洞。 毕竟,再有趣的短视频,也比不上子女回家吃饭时的笑声。

(本文案例及数据综合自公开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老人   手机   买单   算法   子女   笑声   孤独   家庭   社会   平台   科技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