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一组数据让华盛顿紧张了:中美贸易额6847亿美元,美国逆差3621亿美元。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一边吹嘘关税每月增收500亿,一边暗示可能再次延长对华关税暂停期。与此同时,对印度50%的关税大棒、对俄罗斯的核潜艇威慑,都在同期上演。
美国为什么敢对印俄下狠手,却对中国留三分?特朗普的"各个击破"算盘能否如愿?
作者-常
就在这几天,华盛顿像开了挂一样。
8月1日,特朗普以梅德韦杰夫的"挑衅言论"为由,下令将两艘核潜艇部署到俄罗斯附近区域。
这是冷战后极为罕见的军事动作,直接剑指俄罗斯的战略软肋——北极航道和太平洋舰队基地。军事专家分析,这两艘核潜艇大概率是攻击型核潜艇,部署在堪察加半岛或白令海峡附近。
既能监视俄罗斯核潜艇动向,又能对其太平洋舰队形成威慑。
转眼到了8月6日,特朗普又签署行政令。
对印度输美商品分阶段加征25%关税,加上此前的25%基础关税,印度输美商品总税率飙升至50%,创下美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最高税率纪录。
这一措施直接冲击印度出口经济——2024年美印贸易额达1292亿美元,印度对美贸易顺差457亿美元。
制裁的导火索是印度对俄油的执着。
印度每天进口170万桶俄罗斯原油,占其进口总量35%。精炼后高价转售欧洲,去年赚取240亿美元差价。特朗普认定此举变相"资助俄乌战争"。
印度的反应却让美方意外。
尽管印度外交部抗议称关税"不公平、不公正",但并未采取同等反制措施,反而加速推进与中俄的合作。制裁生效仅数小时,印度卢比贬值1.2%,股市暴跌2.3%。
更深远的影响在产业链:苹果公司加速将iPhone产能从印度转向越南、印尼;占美国仿制药市场40%份额的印度制药业遭受重创。
特朗普这招叫做"各个击破"。
对俄罗斯方面,特朗普选择在俄乌冲突胶着之际采取行动,试图通过军事压力迫使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
配合美国提出的"8月8日停火期限",这种"以武促谈"的策略,本质上是想在大选前为自己塑造"强势领导人"形象。
同时削弱俄罗斯在欧洲的影响力。
对印度这边,特朗普的手段更为直接。
印度对美出口中约60%集中在信息技术、制药和纺织品等领域,而美国是印度最大的出口市场。特朗普给出的理由是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这实际上是将经济制裁与地缘政治捆绑。
试图迫使印度在美俄之间选边站。
但印度的困境在于"经济依附+战略依赖"的双重枷锁。
一方面,其经济对美依赖度较高——美国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年印度对美出口额达786亿美元。若实施对等关税,印度软件企业和制药公司将首当其冲。
另一方面,印度在国际事务中需要美国支持。
例如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印太战略合作等议题上仍有求于美方。这种格局,使得印度只能通过外交抗议和WTO申诉等非对称手段回应,而无法采取实质性反制。
卡内基基金会的报告指出,印度可能被迫减少俄油进口,但又不能公开承认,以免被视为"向美国投降"。
这就是特朗普看中的"软肋"——印度手上没啥底牌。
特朗普万万没想到,自己的狠招成了"神助攻"。
印度外长苏杰生近期频繁访华,印度智库甚至提议放宽对中企投资的审查规则。这种"软抵抗"让特朗普陷入尴尬——原本想通过关税施压印度配合美国印太战略,结果反而促使印度向中俄靠拢。
甚至可能推动中俄印三边机制重启。
而对俄罗斯的军事威慑,反而促使俄中加强战略协作。
中俄近期在北极地区的联合军演,以及俄罗斯提议重启中俄印三边机制,都是对美国施压的直接回应。8月6日,普京亲自接见了来俄的美国中东特使威特科夫,双方进行了3个小时的会谈。
克里姆林宫表示,这次会谈是"富有建设性的"。
普京和特朗普将在下周的某一天进行线下会晤,这一消息标志着美俄关系由原来的紧张慢慢平和。但这种缓和更多是俄罗斯在次级制裁威胁下的不得已妥协,毕竟中印若削减俄油进口,俄每年将损失超240亿美元。
更讽刺的是,多国间的默契反制正让美国雪上加霜。
就在美国制裁印度当天,俄印宣布用卢比结算S-400导弹交易;中国则加速推进金砖国家本币结算系统。这些举动直击美元霸权软肋:当各国绕开美元交易,美国金融制裁的威力将大幅缩水。
宝马追加在华投资200亿人民币,西门子扩建成都研发中心。
这些举动与特朗普的"制造业回流"口号形成辛辣反差。企业用脚投票,比任何分析都更有说服力。当美国商务部长吹嘘关税收入时,硅谷企业却在计算搬迁代价——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预算超支120%,投产日期三度推迟。
中国应对从容,国产操作系统在党政机关渗透率达75%,金融业国产数据库占比超60%。
就在特朗普对俄印施压的同时,8月7日卢特尼克的表态暴露了华盛顿的真实困境。
一方面,他吹嘘美国通过"对等关税"每月增收500亿美元,试图营造"美国赢麻了"的假象。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中美90天关税暂停期"可能再次延长",并表示两国团队正在"积极沟通"。这种看似矛盾的表态,实则暴露了美国的战略困境。
关税政策的实际效果与宣传存在巨大反差。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数据,对华关税虽然让美国政府短期增加了财政收入,但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大部分成本,导致通胀压力加剧。更讽刺的是,中国通过稀土出口管制等反制措施,反而让美国高科技产业感受到切肤之痛。
英伟达H20芯片对华销售禁令被迫解除,就是典型例子。
卢特尼克提及的关税暂停期延长,本质上是美国对华策略的"缓兵之计"。
根据中美7月底在瑞典达成的共识,双方已将暂停期延长至11月11日。但卢特尼克此时旧事重提,暗示可能再次延期,实际上是在试探中方底线。
一方面,美国需要中国在稀土、农产品等领域的合作以缓解国内经济压力。
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又不愿放弃"极限施压"的谈判策略。特朗普政府同时对中俄印出招,已显力不从心。对俄军事威慑需消耗航母战斗群60%战力;对印关税战牵扯大量外交资源;而对华谈判更需要专业团队长期深耕。
这种战略透支在卢特尼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8月7日他刚宣布可能延长对华关税暂停期,转眼又威胁"若中国购买俄油将面临次级关税"。精明的商人不会同时开三条战线,但特朗普的"交易艺术"正让美国陷入多线作战泥潭。
国际评级机构预测,地缘政治风险将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首要因素,而美国正是这种风险的最大制造者。
说到底,特朗普的"交易艺术"正让美国走进战略死胡同。当单边主义碰上多极化现实,当霸权思维遇到合作潮流,历史已经给出答案。
真正的大国智慧不在于逞一时之强,而在于构建可持续的共赢格局。这个道理,相信特朗普会在碰壁中慢慢明白。
面对这样的国际博弈,你认为哪种力量最终会占上风?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