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世界可不太平。先是中国台湾羽毛球选手卢震的大量私人影像遭到泄露,内容涉及个人自拍和情侣间的亲密视频,明显属于私密范畴,却在各大网络平台疯狂传播。几乎同一时间,一种更隐蔽的侵权方式浮出水面——有人擅自拿他人照片,用AI技术生成低俗图片并恶意传播。北京互联网法院已对类似案件作出判决,明确指出这类行为属于违法。
这不禁让人思考:乱象频发的低俗内容,责任究竟在谁?
⚫ 低俗内容泛滥,背后是利益的驱动
低俗内容已经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从所谓的“台湾臀后”公然在公共场所拍摄不雅视频并上传到付费平台,到一些人专门在短视频平台靠“打擦边球”吸粉牟利——比如报道中的韦某,通过在美女图片上配具有性暗示的文字,四个月就非法获利5.2万元。这类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本原因就在于背后存在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 形式不断翻新,内容愈发露骨
低俗内容的表现方式也在“升级”。早前还只是隐晦的图文,如今已变成AI合成影像、实景拍摄的不雅视频,甚至直播中直接进行色情导流。有些主播刻意穿着暴露、言语挑逗,更有人以“手写联系方式”等方式绕过平台审核。这种不断试探底线的行为,不仅污染网络环境,更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 责任并非一人之过,多方共同酿成乱象
很多人把问题简单归咎于发布者,其实这不完全公平。事实上,MCN机构作为很多网红的“幕后推手”,有时刻意教主播如何“擦边”——怎么跳更性感的舞、说什么话能诱导用户打赏,这些行为无疑助推了低俗内容的扩散。而平台方面,尽管设有审核机制,但大多处罚力度不足,封号往往治标不治本,甚至有些平台为流量默许此类内容存在。
⚫ 法律已有明确规定,违法必遭严惩
我国《刑法》对制作、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有明确量刑标准。根据情节轻重,可判处三年以下至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即便非牟利传播,情节严重的也可能面临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的传播行为,法律明确规定需从重处罚。遗憾的是,很多人仍心存侥幸,直至面临法律制裁才后悔莫及。
⚫ 监管正在加强,但需持久发力
近期,北京市网信办联合多部门发起“打假打俗”专项行动,处置数万个违规账号、封禁超两万间直播间,各地也纷纷加强约谈和处罚。这种阶段性整治固然有效,但更重要的是形成长效机制。平台必须真正落实主体责任,不能总等到曝光后才处理。
⚫ 真正健康的网络环境,需要每一个人参与
清除低俗内容离不开各方共同努力。MCN机构应放弃短期流量思维,主打正向内容;主播也要珍惜自己的形象,拒绝违规要求;普通用户同样不能置身事外,遇到低俗内容应及时举报。每个人的选择,都在影响网络世界的走向。
归根结底,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技术的进步不该被滥用,而传播环境的净化,除了靠法律和监督,最终还得依靠每一个人的自觉和底线意识。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清朗、健康、有价值的互联网空间。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