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浪味仙 排版丨浪味仙
行业动向:3500字丨9分钟阅读
内容提要
当地时间 2025 年 9 月 10 日星期三,全球光量子技术路线主力玩家 PsiQuantum 宣布完成 10 亿美元 E 轮融资,由现有投资者贝莱德、淡马锡控股、Baillie Gifford 领投,英伟达旗下风险投资部门等新晋机构参与跟投,资金将用于着力打造全球首台商用容错量子计算机。
短短一周内,英伟达作为凭借 GPU 帝国登顶算力王座的巨头,向量子计算领域的三家不同技术路线公司投下重注,整个科技圈都为之侧目。但这并非资本的盲目追逐,而是其对未来计算范式的一次精准预判。
三笔投资,不仅映照出英伟达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战略底牌,还显露出全球量子计算投资浪潮下的底层逻辑。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场新的算力霸权之争,而拐点的倒计时,已然开始。
01一周三投:“广撒网”还是“深布局”?
在量子计算的世界里,“路线之争”是绕不开的话题。面对量子计算的技术版图,英伟达看似在短短一周内干脆利落地掷出三颗关键棋子,投资了 Quantinuum、QuEra 和 PsiQuantum 三家知名量子计算初创公司,覆盖了离子阱、中性原子和光量子三大热门技术路线,实则这并非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一种极具战略意味的深度卡位。
这样的布局至少有三层含义:
1、风险对冲。在当前路线尚未收敛的阶段,英伟达极力避免将全部筹码压在单一路径上,确保未来不论哪条路线脱颖而出,它都能“站在舞台中央”。
2、技术渗透。通过投资,英伟达能够把 CUDA-Q 等平台工具深植入这些公司的研发体系,潜移默化地把它的 GPU 和软件生态变成量子计算的默认基础设施。
3、产业前瞻。这三家公司虽然路线不同,但都在强调“工程化”和“实用化”,这与英伟达推动量子-经典混合计算的战略目标高度一致。
换句话说,这不是一场分散的撒网式投资,而是一场有章法、有逻辑的深度嵌入。日后,英伟达大概率会参与到更多相关投资中,但只要技术路线仍未收敛,英伟达的投资,面向的都将是覆盖近期可用性到远期容错的整个量子计算技术光谱。
你以为投资只是资本层面的防守吗?英伟达的野心,远不止如此。
02投资之外,英伟达真正的底牌
资本投资只是表象,算力生态才是英伟达的底牌。
英伟达的核心武器是 GPU,这在量子计算领域有两个天然用途:
眼下,量子计算行业正处在 NISQ(含噪声中等量子计算)时代,往往需要 GPU 来弥补技术裂缝。投资这些公司,英伟达不仅是金主,更是“必不可少的技术伙伴”,换句话说,不是注资而是嵌入,这才是英伟达想实现的“终极卡位”:通过资本绑定和技术合作,确保 CUDA-Q 等软件栈成为行业的事实标准。
正如当年英伟达用 CUDA 把 GPU 从“游戏显卡”推向 AI 引擎一样,如今它的算盘是:把 CUDA-Q 嵌入量子计算的基因,让未来所有量子应用都在它的生态上生长。投资 PsiQuantum、QuEra 和 Quantinuum,只是英伟达把自己植入量子产业链的一种方式,而其真正的目标,就是像当年在 AI 领域那样,把自己的生态变成整个行业绕不开的基础设施。
从这个角度来看,英伟达不是在投量子计算公司,而是在下注未来整个算力秩序的重塑。
03黄仁勋的“拐点论”正在兑现
在今年 6 月的 2025 年巴黎 Viva Tech 大会上,黄仁勋表示:“量子计算正迎来一个拐点。”拐点不会自己到来,需要有人助推,显然英伟达愿意成为那个推力。
在 GTC 大会上设立“量子日”,黄仁勋亲自为行业站台,用实际行动提高行业关注度,推动生态建设。随后在 Viva Tech 大会上,他公开预言“量子计算拐点将至”,以其强大的号召力,将全球顶尖的量子科学家和开发者,与它的硬件及软件生态强行拉到一起,试图以自身平台为引擎,加速所谓拐点的到来。
这个拐点,并非指某种技术路线的终极胜利,而是指量子计算与经典计算的“无缝融合”。黄仁勋在 Viva Tech 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已接近能够将量子与经典计算结合应用的阶段”。这个“结合”,正是英伟达最擅长的异构计算,也是其 GPU 长期以来的立身之本。
再接上近日公开的三连投资,黄仁勋更是将“拐点”从一个口号变成了具体的商业行动,向外界传递出清晰的信号:量子计算的部分路线已经拥有可信赖的技术成熟度,值得大规模投资,并可与现有计算体系结合,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有趣问题”,英伟达正在用真金白银投资那些最有可能成为“混合计算”基础设施的关键玩家。
身为一位优秀的商业领袖,黄仁勋通过一系列瞩目操作,就将一个关于未来的宏大叙事,变成了一场正在进行中的商业运动。
04光量子技术路线为何再成黑马?
在众多技术路线中,光量子技术被不少业内人士寄予厚望。它之所以备受资本关注,是因为在衡量“技术成熟度”的三个主要维度上,光量子技术展现出了与超导技术比肩甚至超越的潜力。
首先,光量子在可制造性上拥有天然优势。它能够沿用成熟的半导体芯片制造技术,具备大规模制造和成本控制的潜力,这使得它天生适合进行“量产”。法国光量子计算公司 Quandela 于 2023 年 6 月在法国巴黎南郊的马西市为其量子计算机工厂揭幕,并在去年 6 月宣布在巴黎建立了一条高性能光量子比特硬件的制造试点生产线,此举措透露出其效仿半导体产业发展路径的雄心。而据日前新华网报道,国内量子计算领军企业玻色量子,也在深圳落地了其自建的“专用光量子计算机制造工厂”,实现了我国在规模化量子计算机整机制造领域“从 0 到 1”的突破。
其次,它在可部署性上也极具优势。相较于超导对超低温环境的苛刻要求,光量子系统能够在室温下工作,这极大地降低了部署和运维成本。此外,光子与其他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极弱,因此在量子计算过程中能够保持较长的相干时间,减少环境噪声对量子态的干扰。
再有,光量子技术路线已经能够提供可供企业客户使用的云服务,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实用性突破成果,这意味着商业模式正在成型。因此,如果说超导技术的成熟体现在其庞大的工程积累上,那么光量子技术的成熟则更多体现在其“工业化”的巨大潜力上。
05全球投资热潮背后的三重逻辑
自 2024 年起,美国资本市场就已掀起量子投资热潮,欧洲也在 2025 年迅速跟进。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有美国公司 PsiQuantum 在 2024 年完成的 6.2 亿美元 D 轮融资,芬兰公司 IQM 于今年 9 月完成的 3.2 亿美元融资,以及英伟达的三连投,这种投资热潮实则是技术进展、市场催化和战略博弈的三重共振。
技术上,量子硬件正在逼近实用化门槛,技术成果逐渐跨过“demo 阶段”。市场上,制药、材料、物流、金融建模等领域已经愿意为早期服务买单,这意味着客户需求开始显性化。战略层面,全球各国都明确将量子列为战略科技。资本追逐的不只是利润,还有科技霸权的未来
。这股浪潮里,英伟达的角色很微妙:既是逐利的投资者,又是潜在的算力主宰者。对它来说,这不是一场利益博弈,而是一场算力秩序的再造。
06拐点倒计时,算力霸权的新战场
英伟达的投资三连击,让整个行业更加沸腾,同时相关从业者也必须直面几个尖锐的问题:未来的混合计算生态,是否会被英伟达的 GPU 与 CUDA-Q 主导?量子计算的产业化,会不会像人工智能那样,从技术突破迅速跨越到应用爆发?在美欧资本狂潮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和资本又该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战略空间?
这些问题尚无明确答案,但答案正在被塑造。
人工智能让我们看到了 GPU 的力量,而量子计算将让我们重新定义“计算”的边界。资本的躁动是信号,拐点的临近是事实,英伟达近日的几笔投资,也有可能会被历史记为一个分水岭:自此以后,算力的竞争,不再局限于经典范式,而是进入了量子与经典交织的新秩序。
如果 AI 是上一个十年的黄金赛道,那么量子计算就是下一个十年的激烈战场,而英伟达早已在用行动告诉所有人:它不愿只是这场战役的参与者,而要成为战场规则的制定者。
Reference: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1704160317550831&wfr=spider&for=pc
2、
https://www.techpowerup.com/340844/psiquantum-raises-usd-1-billion-to-build-million-qubit-scale-fault-tolerant-quantum-computers
3、
https://www.datacenterdynamics.com/en/news/nvidias-venture-arm-invests-in-quantum-computing-firm-quera/
4、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honeywells-quantinuum-raises-funds-nvidia-others-10-billion-valuation-2025-09-04/
更新时间:2025-09-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