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个身高一米八、戴着眼镜的十六岁女孩,站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面对百人团和镜头,她从容不迫,一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让全场静默片刻后爆发出掌声。
这个女孩叫武亦姝,一夜之间,“诗词才女”的称号传遍大江南北。
但更让人惊讶的是,武亦姝在巅峰时悄然退场,回归课堂,两年后以613分考入清华大学。
而当众人期待她继续高歌猛进时,她再次选择了一条“非典型”的路,投身儿童文学研究,低调读研,拒绝曝光,甚至婉拒了国外名校的邀约。
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有能力选择自己热爱的事,并有底气拒绝外界期待的“成功模板”。
武亦姝的成长轨迹,常被贴上“天赋异禀”的标签,但若细看,她的“天才”更像是一场漫长的积累。
从六岁起,武亦姝每天晨读30分钟,雷打不动,十二年下来,累计背诵诗词超过两万首。中学时期,她的错题本摞起来有78册,每道题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思路。
高考前,近五年真题反复钻研七遍,直到知识点融进骨子里。
母亲曾说:“哪有什么诗词才女,不过是把别人刷手机的时间,用来和李白、杜甫对话。”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背后却是家庭氛围的常年浸润。
武亦姝的父母,一位是律师,一位是教师,家中最多的“装饰”是书,小时候,父母下班后总坐在书桌前安静阅读,武亦姝也有样学样,哪怕字认不全,也抱着书一本正经地“读”,这种潜移默化,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武亦姝的家庭教育,常被误解为“放任不管”,实则恰恰相反。
七岁时,武亦姝迷上动画片,父母没有粗暴禁止,而是用《唐诗三百首》替代电视遥控器,带她发现文字里的画面感。
十二岁武亦姝想放弃练字,父母陪她临摹《兰亭序》,一坚持就是三年,备战诗词大会期间,全家总动员:父亲抽背冷门诗词,母亲手绘诗人地图,外婆研究营养食谱。
这种“严中有宽”的模式,核心是尊重与陪伴,父母从未要求她必须成为“学霸”,反而鼓励她交朋友、看电影、享受生活,正如武亦姝所说:“父母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有底气对不想做的事说不。”
董卿曾评价:“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自己先成为这样的人。”武亦姝的父母,正是这句话的实践者。
高考后,武亦姝婉拒北大抛来的橄榄枝,坚定选择清华新雅书院,大学期间,她几乎从公众视野消失,不接广告、不参加商业活动,连学生卡丢失都能在校园朋友圈引发热议。
更让人意外的是,本科毕业后,她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方向是儿童文学。
有人惋惜:“清华才女去写儿童书,是不是大材小用?”但她似乎早已看清自己想要什么。
这种选择,在功利视角下或许“不划算”,却是她长期积累的底气使然,她不必依附外界定义的成功,而是追随内心的热爱。正如她在采访中说的:“比赛结果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还能享受它带来的快乐,就够了。”
武亦姝的“消失”,恰恰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她拒绝被消费,回归书本和课堂。这种低调,反而让她更接近真正的成长。
如今,她仍在儿童文学领域深耕,少有人知道她的近况,但她的故事始终被人记住,不是因为她拿过多少奖,而是因为她活出了许多人向往的模样:有才华却不张扬,有选择却不浮躁。
武亦姝的故事,或许从来不是“天才神话”,而是一个关于家庭、教育与个人选择的样本。她的父母用陪伴代替焦虑,用榜样代替说教;而她用积累对抗浮躁,用热爱定义成功。
当我们追问“如何成为武亦姝”时,答案可能很简单:先成为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先营造一个尊重成长的家庭环境,先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正如她曾在作文中写的:“你是我心中的风景。”而武亦姝本人,也成了许多人心中那道安静却坚定的风景——不喧哗,自有声。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