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种香气
能让你瞬间安静下来?
不是香水的浓烈,也不是香薰的铺张,是一种温和、沉静的气息,像老房子里飘出的一缕茶香。
答案有了:这几天,崇州市街子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岳艳清和街子镇农业产业联合体的部分负责人忙碌不停,他们正在研发、生产制作枇杷茶合香牌。
“目前,枇杷茶合香牌一共三款产品,是用崇州古树枇杷茶粉制作而成的,具有枇杷茶的独特香味。”岳艳清激动地介绍说,7月31日,第三批产品试验成功,预计国庆前上市。“以枇杷茶为基底,搭配沉香、檀香等天然香材调和,既保留了茶叶的清新回甘,又融入了香材的醇厚绵长,形成层次丰富的复合香气,自带山野间的自然灵韵。”
与此同时,崇州市文井江镇也研制开发出了枇杷茶咖啡,预计不久就将正式上市。
崇州是中国枇杷茶主产地。崇州枇杷茶因茶树叶片肥大,形似枇杷叶而得名,是中国乃至世界珍稀的茶树品种。近年来,崇州以古茶树保护为核心,聚力“科技赋能、政策驱动、文化铸魂、产业融合”四向发展,推动生态价值实现与农民共同富裕,奋力书写“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新时代崇州答卷。
古树新生:科技守护千年绿韵
崇州市位于龙门山地带,至今保存有千年以上古茶树16株,百年以上古茶树1292株。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珍稀的茶树品种,枇杷茶早在1985年就被认定为四川省四大地方良种茶树之一,2009年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19年崇庆枇杷茶手工制作技艺被评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崇庆枇杷茶园入选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拥有“一品双遗”独特优势。
枇杷茶的金贵,源于其生长繁衍的严苛。曾几何时,这一珍稀茶树品种面临传承困境。
“文井江镇的古树枇杷茶是自唐宋以来中国珍贵稀少的茶树品种之一。曾经,枇杷茶一度无人问津,茶山荒废、茶树被砍……”这一幕幕景象让枇杷茶非遗传承人黄丽心痛不已。“这些古茶树怎么能就这样消失了呢?”
作为一名“85后”的“新农人”,黄丽在2010年辞去城里的工作,毅然回到家乡崇州市文井江镇创业,开发古树枇杷茶。“十多年来,我们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高校科研院所及专家合作,枇杷茶的品质也在不断升级。”
千年古树枇杷茶的传承和焕新,崇州人选择以科技为钥破解困局!
近年来,崇州强化科技赋能古茶树保护,打造生态茶园“新标杆”,开展技术攻坚破解繁育难题。联合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与四川茶叶行业协会等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开展育繁推攻关工作,试验无性系扦插苗技术、立体种植技术,推动枇杷茶无性繁育成活率平均达到85%以上,助力崇州成功繁育1800余万苗的原生种枇杷茶苗。
首创“樱茶共育”立体种植模式,节约土地空间90余亩,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运用数字赋能筑牢管护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古茶树资源数据库,完成1308株古茶树“一树一码”数字化建档,运用大数据实现生长动态监测。
组建专业管护队伍,实施“定人定岗”责任制,开展专项巡查保护行动42次,有效防止过度开发、低价售卖现象,保护枇杷茶品种的唯一性和稀缺性。
采用生态防治,构筑绿色屏障。坚持“生态立茶”理念,集成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控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推动病虫害早期预警与精准施策,建设生态茶园800余亩,实现“一杯茶里装下绿水青山”。
“科技为千年古树注入新活力,筑起生态与产业共生的基石。”崇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融合焕新:千年茶香激活乡土脉动
“我们的枇杷茶和道明竹编深度融合,目前,卖得比较好的就是竹编提篮那一款,竹编款枇杷茶目前有10余款,销量都不错。”四川竹里牧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马艳介绍说,目前,公司正在和怀远藤编企业洽谈合作业务,下一步,枇杷茶有望植入非遗藤编元素。
当科技稳固根基,崇州以融合思维为古茶注入时代灵魂!
“目前,崇州强化产业融合延伸价值链条,构建多元消费‘新业态’。”崇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崇州建设枇杷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施古茶树保护计划,建立2500亩枇杷茶品种园与扩繁基地,制定崇州枇杷茶加工技术标准,夯实枇杷茶产业发展基础。
创新“枇杷茶+”系列名优产品。立足本地特色产业优势推出“双地标双非遗”联名产品,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共同推出“双遗”联名产品,与地理标志“隆兴大米”联合推出枇杷茶香米、枇杷茶米酒等创意产品,助力实现茶产品深加工。
丰富“茶文旅体”融合业态。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李家岩水库建设,打造成都乃至全国的茶旅康养圣地,策划推出“枇杷茶+非遗体验”“枇杷茶+生态科普”研学线路,创新“非遗手工制茶+定制化茶园认养”模式,依托非遗传习所沉浸式体验空间推出制茶工具展示、古法工艺演示、茶道表演,2025年1-7月已累计接待康养研学等团队400余批次。
文化铸魂深挖底蕴,非遗制茶技艺与道明竹编“联名”,枇杷茶香米、茶米酒等创意产品,让古茶跨界飘香。
绿韵生金:一片叶子富泽一方山水
虽已过了采茶季节,但崇州枇杷茶第四代非遗传承人罗千嬉的巴比木茶园依然忙碌不停,工人们正忙着除草、防虫、修剪维护等作业。
“我们茶园有300余亩,1至6月收入了近20万元。”罗千嬉介绍说,茶园每年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个,也进一步带动了当地居民增收。
据介绍,近年来,巴比木茶园深化“枇杷茶产业+文旅融合”模式,开启了自然探索之旅、枇杷茶传统技艺体验、枇杷茶采摘、枇杷茶文化传承课堂等活动,让古树枇杷茶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进一步带动了产业的发展,让大家的腰包更鼓。
崇州枇杷茶产业多年的“科技+融合”探索,结出丰硕的生态与经济果实:
■古茶树重焕生机,茶园面积拓展至1.2万亩,年产干茶90吨,产值突破2亿元,较“十四五”初增长60%;
■鲜叶价格从每斤20元跃升到80元,2300户茶农腰包渐鼓。“竹里牧茶”等龙头企业带动126户村民年均增收2.3万元,村集体年增收45万元;
■“竹里斜阳”枇杷茶在巴黎拍出3.1万欧元/200克天价,东方古茶香飘国际舞台,成为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记者手记
崇州古树枇杷茶的蜕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微缩实践。这一实践证明:最坚韧的生态根基,往往深扎于文化的土壤;最持久的富民力量,必源自守护与创新的交响。当科技为古树续命,文化为产业铸魂,政策为乡村引路,一片古老的叶子便能承载起百姓富裕的今天与绿水青山的明天。崇州山间那千年不息的绿意,正化为汩汩泉流,滋养着新时代乡村共富的梦想。
崇州融媒深度报道组
编辑|余霞 陈雨思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