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横琴生物多样性发展,BNBU在行动

在世界候鸟日与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到来之际,2025年5月10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携手北师香港浸会大学(BNBU),于横琴联合主办“2025横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论坛暨自然教育论坛”。本次论坛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相关专家学者搭建了交流平台,也为公众提供了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教育创新实践的宝贵契机。BNBU一直以来助力横琴的生态保育和湿地建设,“科学野化”管理模式初显成效。

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副局长史忠峰在致辞中表示,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及生境营造工程,合作区成立以来,野生鸟类记录新增超过60种,其中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数量突破50只。

专家学者带来精彩科普

在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带来了干货满满的生物多样性科普和自然教育经验分享。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刘蔚秋教授以横琴二井湾湿地为例,向公众科普了海陆空生物监测过程及方法,分析了各区域生物与生态系统的联系,以及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进行全面综合评估的过程。

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邱建文教授结合香港海洋生物数据,在展示其丰富性的同时揭示了香港海岸人为破坏的严重性。此外,他还介绍了团队实地取样发现的香港海洋生物新增物种。

香港大学地理系陈艳教授从城市生物声景切入,以鲜活的生活实例阐释生物声景的研究价值:通过观赏自然、聆听自然、感知自然,借助多元感官,重塑认知、唤醒关注,加深人与生物多样性的连接。

深圳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原校长孟祥伟女士深入介绍了华侨城湿地公园与学校的发展历程,分享了湿地自然教育的丰富工作经验,并着重强调:大自然才是最好的教室。

北师港浸大生命科学系詹肇泰博士主张通过“科学野化”的方式,让自然生态演替主导湿地修复。他以横琴国家湿地公园为例,介绍了其通过“科学野化”管理模式所取得的成果: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加速自我修复,鸟类与昆虫种群数量实现阶梯式增长;一期工程已构建多样化生境场景,为公众科普教育奠定基础。

北师港浸大通识教育学院李芳华和莫雅茜老师围绕大学“为何开展环境教育”“如何开展”及“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三大问题,主张通过环境意识课程、实践课堂提升学生素养,推动可持续校园与社区建设。

大中小学生互动交流

本次研讨会上,来自中山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11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师生代表共聚一堂,分享和交流了近期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相关研究的丰硕成果。

其中,28位研究生与本科生进行了口头报告,涵盖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栖息地恢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技术、湿地生物多样性与底栖生态、城市与湿地的污染和入侵物种、环境压力因素与生态经济学、自然教育等精彩内容。

活动现场,澳门中小学学生精心创作的27幅生物多样性主题海报也吸引了众多目光。这些海报展现了琴澳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物多样性的深刻理解。

圆桌会议共探自然教育未来

在论坛上,多位业内专家和政府机构代表还针对横琴国家湿地公园所编制的自然教育战略报告内容进行了闭门圆桌探讨,与会者就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度交流,并从各自的角度建言献策。

除了专家、学者和师生之外,粤港澳大湾区超15家相关单位出席了本次论坛,包括珠海市生态环境局、珠海市自然资源监测中心、珠海市地理与自然教育学会、澳门生态环境保育协会、澳门昆虫学会、珠海市环保与生态协会、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等。

来源 | 理工科技学院 新闻公关处

观海融媒 南方都市报

编辑 | 陈晓虹 邓雅文

欢迎投稿至mpro@uic.edu.cn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5

标签:科技   助力   生物多样性   湿地   自然   珠海市   香港   生态   澳门   建设局   中山大学   物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