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茶与拓路


在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卷六·义行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张士杰,湾里村人,耆宾。性好施,奎光岭缺水,士杰建茶亭施茶数十年。子联生,遵父志,亦施茶于岭,且拓十里岗道,乡人德之,立碑以颂。”短短数十字,却镌刻着张士杰、张联生父子跨越时空的善举,似一泓清泉,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润泽着同川湾里村的一方土地,也滋养着无数后人的心灵。

“耆宾”,在古代是对年高德劭、德行兼备之人的尊称,张士杰获此殊荣,实至名归。彼时,村西的奎光岭,是往来行人的必经之路。然而,这里常年缺水,烈日炎炎下,行人唇焦口燥、疲惫不堪,却无处寻水解渴。张士杰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真正付诸行动者寥寥。张士杰毅然决定出资在奎光岭上建造一座茶亭,为过往行人免费施茶。这一决定,源于他内心深处的善良与悲悯,他深知行人跋涉之苦,渴望用一杯清茶,驱散他们的疲惫与焦渴。

茶亭建成后,张士杰开始了数十年如一日的施茶善举。每天清晨,天还未亮,他便早早起身,生火煮水,精心挑选茶叶,为新一天的施茶做准备。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奎光岭上,茶亭里已飘出阵阵茶香。无论是风尘仆仆的商人,还是行色匆匆的旅人,亦或是肩挑背扛的苦力,只要路过茶亭,都能喝上一碗免费的热茶。在那个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杯茶不仅是解渴之物,更是温暖人心的慰藉。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岁月在张士杰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他施茶的脚步从未停歇。他用自己的坚持,诠释着善良的力量,在奎光岭上筑起了一座爱的丰碑。



张士杰去世后,他的儿子张联生接过了施茶的接力棒。父亲的言传身教,早已在张联生心中种下了善良的种子。他谨遵父志,继续在奎光岭上为行人免费施茶。张联生深知,这不仅仅是一杯茶,更是父亲一生的坚守和对世人的关爱。他像父亲一样,每天精心照料着茶亭,确保每一位路过的行人都能喝到热茶。在他的努力下,茶亭的善举得以延续,温暖了一代又一代行人。

然而,张联生的善举远不止于此。他还将目光投向了村南通往南白方向的十里岗。这条道路狭窄崎岖,行人与车马同行,牲畜常常踩踏两边田里的庄稼,由此引发的纠纷不断,甚至有人为此对簿公堂。张联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明白,仅仅施茶只能解决行人一时的口渴,而道路的问题却严重影响着乡亲们的生活和邻里关系。于是,他毅然决定出资解决这一难题。

张联生首先与十里岗两边田地的主人进行沟通,用自己的积蓄买下了相关田地。在那个以土地为生存根本的年代,购买田地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但张联生没有丝毫犹豫。田地买下后,他组织人力、物力对道路进行拓宽修缮。施工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但张联生始终没有放弃。他亲自监工,确保工程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原本狭窄的十里岗变得宽敞平坦,车马通行顺畅,多年来的纠纷也随之消失。乡人对张联生的义举感激涕零,为了表达对他的敬重和赞誉,在十里岗上立碑纪念。

张士杰父子的善举,并非偶然,而是家族传承的结果。追溯其家族历史,自南宋末年张舜迁居至湾里村,历经数代人的辛勤耕耘,家业逐渐兴盛。张士杰的祖辈张显及其夫人延治胡,生性仁孝,乐善好施。张显置得天涯山前张家上、下庄后土地后,延治胡在山前建舍药院,广济穷苦百姓。她深知,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穷苦百姓患病后无钱医治的痛苦。舍药院的建立,为无数患病的百姓带来了生的希望。后来,延治胡又将舍药院改为绵山介神行宫,继续造福乡里。这种乐善好施的家风,在家族中代代相传,成为了张士杰父子行善的精神源泉。



张士杰父子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家庭教育和家族文化的重要性。良好的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族中的每一个人。从张显夫妇到张士杰,再到张联生,他们将善良、仁爱、奉献的精神融入血脉,代代传承。这种传承,不是通过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让后辈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从而自觉地践行善举。

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张士杰父子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他们行善的初心,源于内心的善良和对他人的关爱。在施茶与拓路的过程中,他们或许遇到过困难,或许遭受过误解,但他们始终坚守初心,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摇。正是这份坚定的初心,支撑着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行善,让善举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当今社会,张士杰父子的故事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然而,善良和奉献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我们应当从张士杰父子的故事中汲取力量,重视家庭教育和家族文化的传承,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同时,我们也要坚守初心,在生活中多做善事,用自己的行动传递温暖和爱。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善举,也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张士杰、张联生父子的施茶与拓路,不仅是一段历史佳话,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让我们铭记他们的故事,传承他们的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播撒善良的种子,收获美好的未来。

李锦秀,山西原平人,中共党员,高中教师(已退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东篱诗社副社长,忻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理事,原平市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艺术组成员。2015年开始诗词写作,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星星诗词》等50余家报刊以及诗词选本发表、登载作品约4600余首,600余件作品获各种奖项。著有《雪鸿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历史   善举   茶亭   行人   初心   父子   善良   诗词   家族   精神   田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