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塆位于红安县太平桥镇东5千米丘陵山区。
在石氏家族定居此地之前,村名不叫石头塆,且村人姓氏是雷姓、明姓,后来雷姓、明姓移居别地,石姓人到此居住,人丁逐渐兴旺起来,鉴于村前村后石岩、石窠多,全村人都姓石,就将原村名易为石头塆。据《石氏宗谱》略考,石氏始祖秀六公系明成祖朱棣旗下参将,由于作战有功,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642年),朝廷赐地六十亩作军籍,于此居住耕作,后人丁兴旺,繁衍至今。
村庄占地面积110亩,有117户,381人,分两个村民小组(石头东塆、石头西塆)。
石头东塆、石头西塆都筑有城墙。城墙有3米多高,1.5 米厚。东塆城墙主要是黄土筑成,西塆半土半石筑成。东、南、西、北四城门。城墙有炮眼,北城门建有城楼。人登上城楼站岗放哨,歇息吃睡。族人建此城墙,主要用于防范土匪的侵扰。城墙在抗战时期被毁,至今村内有多处城墙遗址。
村中有两棵百年古柳。春日,油菜花开,柳树飘絮,如花似雪,飘舞垮中,满垮闻到柳絮馨香。夏秋,柳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树下是村人纳凉歇息、开会议事的好地方。1958年大办钢铁时,村里有十几棵古树被砍掉,唯有这棵古柳在村民的呵护下幸存下来。如今红安县农业局为该树挂牌保护。
村南村北各有一旗杆座。族人考上举人,就竖立旗杆,以示家族荣耀。据悉,族人考中举人有两名,竖立旗杆两次。
村庄房屋格局由分四个东西走向的巷道构成。每条巷道7-9住户不等。巷道块石铺成,地下建有纵横交错的排水沟。巷道两边,安放一根根条石。条石长而不宽,最长的足可睡下2人。条石呈青灰色,光滑如镜。据悉,此石为"青钢石",是石头塆座山出产的一种优质石头。
四条村巷,后接座山树林,前连门口塘,两边住户有侧门。村巷如四条纽带,将全塆住户串于一起。跨进一家门,可到各家各户。一家有事,全塆知道。据说,当年日寇气势汹汹到塆抓人,村人相互传递日寇来犯消息,迅速从村巷逃入后山树林躲藏,让日寇扑空。
房屋是砖、土、木结构。屋外墙石条垫基,青砖砌墙。硬山式屋顶。屋内多是土山墙。房屋大门多是槽门,石柱石梁上石刻花纹图像,栩栩如生。凹入空间,供人畜纳凉避雨,还寓意纳四方财气之意。屋上有兽头凌空。檐下的彩绘画,经数百年风雨霜雪,仍色泽鲜艳。
入屋首先见到是多扇屏风。屏风木刻花卉,雕功精细,造型生动。堂屋中间有天井采光,天井不大,但也是四水归池。天池泄水石如同一块古铜钱,足见其先人建造天池的讲究和别致。堂屋木柱木架,撑起木楼。木柱木架雕龙画凤,木楼上多扇雕花木门,堂屋正中摆着雕花香案,木楼下对子房格门格窗,房里有雕花红床。
当地歌谣曰:"不怕麻城地脉宽,赶不上黄安石头塆,撮箕灌斗凤凰地,子子孙孙不断官。"石头塆宅地是块凤凰地。当地老人介绍,东塆、西塆是凤凰的两支外翅,两口塘是凤凰两支内翅,两盘碾子是凤凰两只眼睛。宅地是风水宝地,家族富庶,子孙贤能,得以证实。科举考试时,考中举人2人,走出四品以上的朝官4人;近代,从食堂塆走出中共中央党史专家石仲泉、原中央国防科委组织部长石克超以及原国民党中将、黄安县县长石毓灵。
石氏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村里至今还有牌子锣鼓队,新春佳节时村人玩龙灯、舞狮子。大部分妇女都会刺绣、织布、纺纱,豆腐加工、油面加工、铁器农具加工等传统技艺至今尚在沿用。先辈流传下来鼓书及民间小调村里时时能听到人传唱。
百年古村石头塆,得到各地党委、政府关心和重视。石头塆被定国家保护的古村。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带领村民保护和开发石头塆。禁止滥砍滥伐,禁止乱开采石头。投资修建通塆公路,牛栏、猪圈、厕所统一规划建设,生活污水及垃圾得以处理。同时,注重保护建筑及文物古迹。
(撰稿人:江旺明)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