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余年前为避日军炮火迁出故宫的国宝,回重庆“探亲”了

展览现场。

这是一段时隔80余年,被重新续上的情缘。

时间回到1938年1月,一个又一个的神秘木箱被接连运抵重庆,前后共计约9500个之多,它们便是穿过抗战炮火烽烟辗转而来的故宫文物。从朝天门打铜街的川康平民商业银行,到长江南岸的安达森洋行……很长一段时间里,重庆一度成为了这些国宝的“安全港湾”。

对于这些国宝而言,重庆无异于第二故乡。于是便有了而今它们的这场“探亲”之旅——11月21日,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的《重庆“故”事——抗战故宫文物南迁暨民间文物迁移特展》在重庆三峡博物馆开展。59件当年为避战火曾迁至重庆的国宝再度现身山城,来了一次故地重游。

鲜活重现国宝坎坷“万里长征”路

“文物守护”是本次《重庆“故”事——抗战故宫文物南迁暨民间文物迁移特展》的核心。21日上午,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江洁告诉记者,为此故宫博物院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共组织了逾百件珍贵文物、40余组历史影像与档案参展。

在“国宝长征 功侔鲁壁”“渝州守望 文华长存”“国宝归民 惠泽山城”三大单元中有59件来自故宫博物院。“它们都是80多年前曾来到重庆躲避战火的故宫南迁文物。”江洁表示,可以说它们每一件都是80多年前“文化抗战”的鲜活见证。而它们背后则是整个中华民族誓死捍卫文明根脉的壮阔历程。

展览现场。

也正因如此,上游新闻记者走进展厅发现,最先同广大观众见面的就是用丰富图文还原出的当年故宫国宝先南迁、再西迁的坎坷“万里长征”路。

首先,面对舟车劳顿的国宝们如何包装就是一个大问题。本次展览就用翔实的图文作了生动的科普——以尤其金贵的瓷器为例,一方面参考了尚未拆箱的乾隆时期景德镇进贡瓷器的包装,同时又请来琉璃厂和各大古玩商店的师傅示范指导,包装讲究“稳、准、隔、紧”。

像瓷碗,数个一包,每个碗中间用棉花隔开,再用棉花将几个碗裹起,外面再包纸用绳扎好,包外写明里面的号数件数;放置这些瓷碗的箱子则底部先垫稻草,再覆盖一层棉花,放进去的瓷碗包之间均用棉花塞紧,面上再紧紧塞满上棉花、稻草,压好木盖钉牢后,木箱外还要用铁条加固。

你可知道,乾隆、慈禧都是火锅爱好者

从标志着中国白瓷技术成熟里程碑的“唐代邢窑白釉葵口碗”,到“明景泰款掐丝珐琅莲托杂宝纹螭耳熏炉”,再到乾隆帝珍爱之作“清乾隆款白地矾红彩题诗盖碗”……在策展人江洁看来,本次展览中的展品样样都是精品,其中自带“故事”的更不在少数。

清宫秘藏“清银带盖火锅”。

“我觉得和重庆缘分最深的就是这个‘清银带盖火锅’。”在江洁的指引下,上游新闻记者看到,这个“火锅”整体呈葵花形,上面能看到极为精致的錾刻吉祥图案。“比较难得的是,它不光有盖、锅,同时支架、炉盘等一应俱全,这就说明它肯定不是摆设,而是真正可以用来烫煮的。

说到这里,江洁还笑着特别提醒道,“你看它里面,像花瓣一样被分成了7个空间,是不是就像是我们重庆火锅的‘九宫格’?只是它是‘七宫格’。”江洁说,同时有研究表明,清代帝后中像乾隆、慈禧都是火锅爱好者。

展览中的清乾隆款白地矾红彩题诗盖碗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同样精致得令人舍不得转眼的还有清乾隆款白地矾红彩题诗盖碗。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上面书写着乾隆帝所作的《荷露烹茶》二首。根据记载,这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秋,乾隆帝于圆明园采集新秋荷叶露水烹茶时有感而发而作。此后他就以此为名作诗多首并下令烧制成套的《荷露烹茶》御制诗专用茶具。本次来渝的盖碗正是其中之一。

致敬先辈让“护宝”赤诚代代相传

在整个故宫文物南迁再西迁的过程中,重庆既是护宝行动的“安全港湾”,也是抗战胜利后三路南迁文物回迁的“关键枢纽”。

可能很多人未曾想到过的是,即便是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这些宝贝也并非一直都被紧锁于幽暗的库房、山洞之中。比如,在本次展览中就特别提到一场于1943年举行的“特展”。

本次展览中的慈禧太后御用“清光绪大雅斋款绿地墨彩花鸟图长方花盆”。

当年12月,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为了答谢西南父老协助运输、保卫文物之劳,在重庆两路口的中央图书馆(后更名为罗斯福图书馆)举办了一场故宫博物院书画展。展览于1943年12月24日预展,直到1944年1月16日才闭幕。

现场展出的196件书画全部是从存放在贵州安顺的华严洞精品中挑选出来的,主要展品包括了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卷》、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等。并且书画每5天更换一次,观众络绎不绝。

1947年部分故宫“护宝人”携家眷在重庆南温泉合影。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这个展览配发的《目录》……”江洁指着展柜里的一本已经泛黄的小册子说,大家可以仔细看它的书衣背面印着的“参观须知”的第7条:如有空袭消息请来宾退出。“这让人不难看出,抗战时重庆市民的心态是多么从容。”

展览中还有一组护宝人员的老照片同样令人动容:1947年,故宫同仁携家眷聚于重庆南温泉。此时抗战已胜,文物汇集工作有序推进,他们怀揣胜利喜悦,留下这张承载使命与情谊的“全家福”。

从故宫博物院调拨至重庆博物馆的皮鞘钢腰刀上至今保留着当年故宫博物院的标签。

此外,在“国宝归民 惠泽山城”版块还特别呈现故宫博物院调拨至重庆的珍贵文物(印匣、留平腰刀、皇贵妃钥匙牌等为首展),展现两地跨越时空的文物情缘。

“80年过去,硝烟散尽,但文物背后的精神力量从未褪色。”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常晓勇表示,如今,当年南迁复北归的故宫文物“代表”回到历史见证地、故事发生地,与“安家”重庆的民间西迁文物聚首,共同诉说“国宝长征”的悲壮史诗,“我们以展览为载体,致敬护宝先辈。希望每一位参观者都能从文物中读懂80年前的坚守,从故事中汲取爱国力量,让“守护文明、捍卫家国”的赤诚代代相传。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除署名外摄影 张锦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历史   故宫   炮火   重庆   日军   国宝   年前   文物   盖碗   博物馆   中国   乾隆   棉花   白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