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老年群体中,口腔问题越来越引人警觉。不少人牙痛一拖再拖,口疮总不见好,结果一查竟是恶变。很多口腔病归根结底不是“上火”,而是**肝火内毒停留、气血运行失调所致。**中医一向重视“口为脾之外候,唇舌总藏征象”,若嘴里频现异样,莫再轻忽,或许身体深处已在敲响警钟。
你是否也有口腔反复溃烂、舌头变色、牙龈莫名红肿等情况?这些变化,也许并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
一、【口腔长期不愈之溃疡——是“火毒伏于络脉”的信号】
口腔里总有一处小疮反复冒出、久久不愈,还伴随刺痛、灼热感,说句话、吃口饭都疼,这是典型的“邪热留滞、血络受阻”之象。
中医讲:“火盛则伤阴”,再加“气滞血瘀”,热毒走络不得外达,于是便在口腔黏膜显象为溃疡。如果再拖延,局部组织反复刺激、代谢异常,就可能走向“邪耗正”的危险一段。
你是否在用西药或者苦寒药反复压制口疮?表面变好了,其实火毒未清、根未动摇。这样一来,患处就会越发敏感,慢慢形成潜藏之患。
二、【舌下血丝杂乱、增粗——或为“血脉瘀阻、津亏火旺”所现】
有的中老年人照镜子时会发现舌下“青筋”愈发明显,甚至有些突兀、盘曲,就如小蛇伏行于舌底,这种舌象称为“瘀脉舌”。
中医观点认为,舌下之经贯五脏六腑,为经络气血所走之地,若血不畅通,经受暴饮暴食、情绪郁结、阳盛内生等影响,就会出现“络脉粗大、舌络变形”的异常表现。
这类患者多同时存在面色晦暗、夜寐不安、肩项沉重等症,是“瘀毒内蓄”造成的。当这些“内瘀”显示于舌下时,已是血失常轨、气滞难舒的征兆啦!
现在你是否方便用镜子照一照?别等出现疼痛流血才重视,这一步千金难换。
三、【口腔异味浓重——多因“脾胃腐热、湿毒上泛”引起】
中年以后,有的人开口便有异味,用牙膏、漱口水都压不下去。不是单纯的口气问题,而是脾胃积热生浊,湿浊之气循经上逆,郁于口腔之中。
这是典型的中焦湿热失调导致口气“腥陈夹杂”,若兼有舌苔厚腻色黄,说明体内内毒为主,肺胃之热未清。如果再遇抽烟饮酒、作息紊乱,火毒更增,于是体内毒气口出变常。
你是否每次早晨一开口自己都觉得异气扑面?其实这不是清洁问题——是中焦已经“起火”了。
讲究节食、早睡,用食疗清脾泄湿才是正解,别再指望“薄荷味”来治本了。
四、【牙龈肿痛出血、黑斑点现——或是“肾虚火旺”及“血瘀内毒”已深】
不少长辈反映:牙龈肿胀疼痛,刷牙出血不止,甚至牙齿松动。更有人在检查时发现牙龈处竟现异色小斑,这类情形已非寻常问题。
中医讲,“齿为骨之余,肾之所主”。老年人气血两亏,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火炽耗津,牙龈成为首当其冲之处。火盛则红、瘀深则紫,久之则变异色结点。
有些人看到黑点就害怕是癌变前兆。确实,如果黑点形状不一、颜色发青发黑且不消退,那就绝非一般瘀肿,应迅速去查,不可讳疾忌诊。
操作建议:平衡五脏,才能防中焦邪毒上扰口腔
① 养成晨起温盐水漱口习惯,清晨口气最能体现体内火邪强弱,入口第一动作应非冷非寒。
② 每周3次用金银花10克、菊花6克、茯苓10克煮水饮,可清上焦火、祛湿毒、理气健脾。
③ 每日早晚轻刷舌根,按压“合谷”、“少商”两穴,有助于调理口中异味、痰火上升。
④ 睡前不吃夜宵、不饮奶制浓物,是防止“脾湿生热”入口最稳的方法。
你不妨问问自己,近一月来嘴里是否总觉得不对劲?可别仗着不痛就不理不睬。
注意事项:这些行为最易让火毒找上口腔
溺爱烧烤、频饮酒、日夜不眠,是助火扬毒之首;
口渴就喝冰饮,看似“解渴”实则“伏火”;
嘴破不管、溃烂不理,是疏忽健康的第一步;
常生闷气、怒火难抑,是口疮的“推手”。
写在最后:口中有声,或是五脏气血在“低语”
我们的口腔,其实就是一面镜子,照见着身体深处的“气血动静”。若嘴里老有异常,说明五脏气机已有波动。你是否还在以为吃片药、抹点膏就能“抹平一切”?真正长久的健康,恰恰在于认得早、调得勤。
趁一切尚未“坐实”,从今日的口腔观察开始,或许已能挽回许多潜伏之患。
民间方法非替代医疗治疗,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养生常识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