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祛魅”!日本勇夺诺贝尔奖,今年却没出现集体“领反思券”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欣阅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传来,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凭借其在调节性T细胞领域的研究摘得桂冠,舆论场却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这篇关键论文早在1995年就已问世,三十年的冷板凳,一朝功成名就。搁在过去,这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反思”素材,又一轮关于我们为何不行的灵魂拷问恐怕早已铺天盖地。

但今年,风向似乎变了。那种大规模集体“领反思券”的景象并未重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撕裂和矛盾的舆论新常态。

一面是高喊着“祛魅”,认为诺奖不过是西方制定的游戏规则。另一面又是难以掩饰的焦虑,以及对这份认可若即若离的渴望。

这种现象很有意思,它就像一种社会性的认知失调。网络上,一部分声音在刻意贬低奖项的价值,甚至在报道新闻时,有些媒体干脆省去了获奖者的国籍。

与此同时,你又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为什么不是我们”的酸涩感。这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防御性心态,恰恰暴露了我们对这份荣誉的在意。

两把尺子掐起来了

这场争议的根子,其实是两把衡量“成功”的尺子在打架。一把是旧尺子,以诺贝尔奖为巅峰,代表着符号化的、得到世界公认的个人荣誉。另一把是新尺子,是我们自己手上沉甸甸的、体系化的实体科技和工业成就。

用旧尺子量一下,结果挺让人泄气的。在诺奖的获奖数量排行榜上,中国排在三十来位,和埃及、阿根廷这些国家挤在一起。而排行榜前列,牢牢坐着美国、英国、德国这些老牌西方强国。

这个排名,与我们日常感受到的国家实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难怪很多人会对这把尺子的公正性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更何况,这把旧尺子的测量结果有时也显得很滑稽。比如美国,一口气拿了44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可回头看看他们自己的经济,问题一点也不少,更别提用他们的理论来解释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的发展奇迹了。这说明,诺奖的顶尖荣誉,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压根不能完全划等号。

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掏出了另一把新尺子。这把尺子量出来的,是中国实打实的硬实力。我们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制造业占比超过百分之三十,差不多是美国的1.7倍。去年七月的数据还显示,中国热点论文数量占到全球的48.4%,“受关注论文”数量更是全球第一,而这次获奖的日本,排在第13位。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就,构成了另一种更接地气的成功叙事。它支撑着一种强大的底气:我们安定美好的生活,是靠撸起袖子干出来的,而不是靠几个奖项证明出来的。

当这两把尺子同时摆在面前,得出的结论又如此不同,冲突和争论自然就不可避免了。这已经不是“我们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到底该用什么来衡量”的价值观碰撞。

谁的游戏谁说了算

对诺奖的“祛魅”,表面上看是一种理性的价值重估,但往深里扒,你会发现这更像是一种在地缘政治背景下,为了应对外部评价压力而构建起来的防御性话语。

这种“诺奖政治论”的逻辑链条很清晰:诺奖,就像奥斯卡一样,本质上是西方文化规则体系的一部分,带着一种驯化作用。它会倾向于奖励谁?自然是“自己人”,是他们的盟友。日本是G7成员,是西方的铁杆盟友,所以诺奖拿得多,这不就说通了吗?

至于非西方阵营的国家,要么就给你发一些无关痛痒的边缘奖项,要么就给你个文学奖,让你在自我抹黑的道路上狂奔。这种观点认为,诺奖评选刻意无视了中国过去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其背后是阵营偏向和规则的傲慢。

这种对“规则制定权”的反抗,其实在其他领域也随处可见。比如西方最近总在炒作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过剩”,但数据摆在那儿,今年上半年的全球车企销量榜上,比亚迪和吉利冲到了第七、第八,榜单前列大部分还是外国车企。

这说明什么?说明不管你做得好还是不好,总能找到指责你的角度,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在这种逻辑下,对诺奖的“祛魅”就成了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反正规则是你的,解释权也是你的,那我还不如直接釜底抽薪,解构掉你这个规则本身的权威性。

就像有些人预测的那样,未来即便中国科技井喷,西方也不会大批量给我们颁奖,甚至可能直接掀桌子不玩了,就像他们现在对WTO和环保协议的态度一样。这种防御性话语,虽能提供一时的心理慰藉,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背后可能掩盖了正视差距的动力,让人心安理得地停止学习和进步。

别把邻居当成镜子

在这场舆论风暴中,日本的角色相当微妙,它成了一面复杂的“双面镜”,映照出我们自己摇摆不定的心态。我们时而想把它当成榜样来学习,时而又拿它的衰落来寻求自我慰藉,这种矛盾,恰恰暴露了我们对日本科研真实状况的片面解读。

镜子的A面,是被我们崇拜和神化的“工匠精神”。坂口志文三十年磨一剑的故事,完美契合了我们对理想科研环境的一切想象:对基础学科的长期投入、允许科学家坐得住冷板凳、容忍那些短期内看不到产出的“无用”研究、摆脱急功近利的考核体系。

一些学者对日本科研环境的赞美之词,诸如减少竞争性经费,营造稳定支持的氛围,更是让这面镜子显得光芒四射。

但只要你把镜子翻过来,看看B面,景象就完全不同了。那是一个被我们刻意忽视的、正在自我挣扎的日本。根据日本官方自己发布的《科学技术指标2024》报告,日本科研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研究预算不足、科研领域多样性匮乏、国际合作也跟不上趟,整个体系都显得暮气沉沉。

日本的科研人员更是被压得喘不过气,教学、科研、产学合作,几座大山一起压下来,精力被严重分散。当我们的一些人还在美化“减少竞争性经费”时,日本人自己却在苦恼于预算不足。这种戏剧性的错位,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我们崇拜的,可能只是一个“想象中的日本”,而非那个“现实中的日本”。

简单地把邻居当成完美的榜样去崇拜,或者当成衰落的案例去贬低,都失之偏颇。核心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真正去理解对方成功背后的机制精髓,以及失败中的真实教训,而不是仅仅创造一个用来满足自我投射的、完美或衰败的“他者”。

结语

说了这么多,未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答案其实很清晰:既不是执着于去摘那颗不管是酸是甜的“诺奖”葡萄,也不是彻底否定它的价值,把它说得一文不值。

真正的出路在于,我们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以内生价值为核心的评价与支持体系。

这个体系的出发点,必须是回归对基础科学最根本的敬畏。我们必须明白,所有那些能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应用技术突破,都源自于过去那些看似“无用”的基础研究的积累。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在提出时谁能想到它会成为核能的基础?这种跨越时代的远见,才是一个国家科技政策的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科技   诺贝尔奖   日本   集体   尺子   中国   科研   防御性   美国   镜子   规则   体系   自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