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娃磨蹭的习惯,从他小学时候持续到初中,再到高中,尤其是在学习上。
一直磨蹭和拖延,想要能屁股坐在书桌前,那得费老鼻子劲,需要非常多的前奏。
就像小猫钓鱼一样,一会摸摸头,一会抠抠手,一会喝个水,一会上个厕所,一会再发会呆,一会再逗逗弟弟,就是始终进入不了学习的状态。
从准备开始学习,到真正开始学习,得磨蹭好几个小时,有时真能把我急炸。
我自己是一个急脾气,也是一个行动派,从我想做一件到再到开始做一件事,基本是瞬间决定,瞬间就去行动。

像我这样一个喜欢利索,说干就干的习惯,遇到孩子这样磨蹭老半天,是真的着急,有一段时间我很迷茫:
像我这样知行合一的行动派,不管做什么都不会拖泥带水,优柔寡断,怎么孩子就没有受我一点影响;
我已经竭尽全力去催孩子,去盯孩子的磨蹭,试图去改变孩子,自己给孩子做榜样,他怎么就没有一星半点的改变呢;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孩子才会跟我预期的样子,变成了背道而驰?
有很多年,我都不理解,觉得自己无论是思维意识,还是行为引领,我都给孩子做了足够多的榜样,可是孩子为什么一点没改变呢?
直到我读到乔治·S·格拉斯和戴维·塔巴茨基在《放手的勇气》中的一句话:
以爱为名的过度保护,只会扼杀孩子的生存技能。父母都无比爱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幸福,成功,但成功不能被设计。
这句话就像一个棍子一般,敲醒了迷茫中的我:
不是我为孩子做得太少,孩子才会拖延磨蹭,缺乏积极主动,而是我为孩子做得太多,过度养育了,孩子才会变成这样。
当读到《放手的勇气》中这样一句话:
过度养育是不顾孩子的意愿和能力,过于努力地掌控孩子的生活结果,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而且这些期望往往是不恰当的。
这说的不就是我嘛,是的,过度养育会损害孩子应对困难和失败的能力,也会阻碍孩子咨询心和自信心的发展,还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和不胜任感,以及深深的挫败感。
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努力也做不好时,就干脆选择更轻松的事情来逃避,明白孩子拖拉磨蹭的底层逻辑后,根据书中的建议,我用了三个方法进行调整。
所幸的是,当我明白过度养育的弊端,并且果断放手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时,孩子反而一天比一天勤快和进步,也不再磨蹭了。

第一个调整方法:觉察自己的养育方法,剔除过度养育
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同理家长也无需整天围着孩子转圈圈。
不再牺牲自己的精力,无限满足孩子,也不会因为孩子不开心,而让自己忧心忡忡。
相反,当孩子不开心时,家长要积极的自我调整,用家长的稳定和温和来做好孩子的心理容器,而不是跟着孩子一起跌宕起伏。
家长要保护孩子,但不要溺爱和包办孩子的一切,更不能像一个消防员一样整天想着为孩子的麻烦而救火。
第二个调整方法:不做焦虑的制造者,不再控制孩子朝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
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是浑然天然,而不能带着强烈的功利性和目标驱动。
教会孩子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勇敢面对和自我承担,不意味着要给孩子设定所有的路径,要求孩子必须要按这个路径走。
家长的焦虑,会形成对孩子的过度控制以及反应过度,这时也会将孩子卷入焦虑不安中。
同时父母和孩子之间会形成信任危机,控制和为孩子好,这些理由无论多么充足,无论家长爱孩子的心多么强烈。

也要问问孩子的实际感受以及孩子的需求,为孩子做得太多未必是爱,要求孩子速度快点,别磨蹭,更多时候是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值。
第三个调整方法:用正念养育来替代过度养育
过度养育是拿家长认为对孩子好的方式,无私过度付出,不管孩子要不要,只要家长觉得是为孩子好,就会一股脑付出。
而正念养育,有着明确的边界,孩子需要时再伸手,孩子不需要时就退回原地。
放手让孩子做出选择,允许孩子试错,也允许孩子失败,而家长在孩子不求助时,只是袖手旁观。
这很难,但这是最真诚且有效帮助孩子的办法。
过度养育等于缺乏信任,也相当于扼杀了孩子的生活技能和自信心,减少孩子创造力。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