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低碳转型战略与创新、工程科学赋能药物制剂的创新设计……7月14日,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简称大会)在京开幕。首日的大会报告中,“创新”成为高频词。
化工行业发展呈现出哪些新趋势?如何培育化工行业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怎样赋能化工行业变革?与会嘉宾共聚一堂,共议化学工程的范式变革,描绘化工行业的“蝶变”图景。
迎接范式变革
以创新回应全球性挑战
走进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大会主题——“迎接全球挑战的化学工程范式变革”映入眼帘。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化工行业发展进入新的‘蝶变’期。”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在致欢迎辞中指出。
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多名专家学者认为,化工行业急需培育壮大化工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一轮增长点。
何为范式变革?
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范式变革是一个彻底改变过去整个研究前提的过程。“这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认知框架的根本重构,如同科学史上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的跃迁,是彻底改变我们理解世界方式的‘操作系统级’变革。”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长黄旭东解释道。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彻底颠覆传统“试错式”研发范式,带来创新范式的革命性突破。“化工行业正处于变革的临界点。放眼全球,化工产业链正加速重构。立足国内,我们要解决产能结构性矛盾。”中国石油集团炼油化工高级专家王凌认为。
“这意味着,我们要推动化工行业实现根本性的转型升级。”中国石油规划总院技术专家李建新认为,化工行业的范式变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范式发生根本性变化,AI、大数据等技术将深度赋能化工行业科技和产业发展;二是生产模式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发展;三是发展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过去以增量为主的粗放式发展,转向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推动“两链融合”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面临内外双重挑战——对外,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对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如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化工行业“破局”发展?
创新,要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着力突破技术瓶颈,加速催生化工领域的技术革命性突破。
王凌认为,新趋势下,化工行业迫切需要发展分子功能定向调控、高选择性催化剂构效关系、分子链拓扑结构、材料合成反应路径、结晶行为、过程强化、高纯分离、合成生物学、量子化学模拟与自动化实验室协同等原创性、颠覆性技术。
与会嘉宾纷纷建言。“我们正在让传统材料‘动起来’,这是一次从底层结构到功能表现的技术范式革命。”诺贝尔奖获得者、格罗宁根大学教授Ben L. Feringa提出,未来材料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具备“自我驱动、可编程、可逆响应”等动态能力;传统化工材料将被激活成具有智能、感知、运动能力的主动系统,为能源管理、制造、医药等多个领域带来重塑式创新。
创新,也要充分了解客户需求,精准把握市场趋势,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进一步深度融合。
“新业态的发展,对化工产品提出了多样化、高性能化的要求。”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宏海说。
当下,信息技术、医疗健康、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化工领域提出了产品性能、牌号种类、供应能力等方面的需求。性能驱动将成为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之一。黄旭东认为,研发出具备显著市场竞争力、价值主张清晰明确的新产品,将成为成功的关键。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李建新提出,要积极探索合成生物学领域基因编辑技术、新一代低成本CCUS技术、新型低成本废塑料循环回收技术等。而在刘宏海看来,生物化工技术将快速发展,使化工从根本上实现绿色低碳的发展愿景。
聚焦AI赋能
为行业发展注入智慧动能
人工智能,成为本届大会的一大亮点。在VR、AR与全息投影打造的沉浸式展区,与会嘉宾置身于昆仑大模型打造的应用场景之中,领略着AI赋能能源行业发展的魅力。
从实验室到工厂,通过深度融合AI与大数据技术,化工产品的探索与设计进程得以显著加速。
“人工智能拥有远超人脑的算力与速度,可在瞬息之间消化近10年沉淀的科研数据,并给出精准预测。”黄旭东说,人工智能能够让创造力专注于关键突破,科研范式将因此发生转变;在数据驱动、人机共创的未来,创新周期将大幅缩短,成果质量将显著提升。
荣获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的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原首席技术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来勇将于7月15日主持大会第12分会场,主题为“流程工业创新与过程系统工程再造”。他认为,未来,AI工业大模型将进一步实现精准控制,动态优化生产计划,为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能化大脑”。“目前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处于初期,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控制的将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有着统一控制中心、各种因素高度交叉、能够实现真正融合统一的无人工厂。”
四大议题、34个主题分会场、900余场前沿报告……从化工与基础产业再造到未来化工与智慧创新,“创新”随处可见。未来几天,与会嘉宾将深入交流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传统化工产业迭代升级,寻求应对全球挑战的“创新方案”,共同见证“化生万物”的无限神奇。
来源:中国石油报
记者:许琳迪 王芳 许晨
编辑:王思雨
责编:陈娜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